《崦里桃花》

时间: 2025-01-19 19:45:39

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

老人方授上清箓,夜听步虚山月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崦里桃花逢女冠,
林间杏叶落仙坛。
老人方授上清箓,
夜听步虚山月寒。

白话文翻译

在崦里的桃花盛开之际,遇见了女冠(道教女道士),
林间的杏树叶子轻轻落下,仿佛飘落在仙人的坛上。
一位老人正准备传授上清的经典,
夜晚我在寒冷的山月下,听到步虚的声音。

注释

  • 崦里:指一个地方名,可能是隐士修行的场所。
  • 桃花:常作为春天和美好爱情的象征。
  • 女冠:指道教的女道士,身穿道袍,代表着道教文化。
  • 杏叶:杏树的叶子,象征春天的生机。
  • 仙坛:指神仙的坛子,象征道教的修行场所。
  • 上清箓:上清派的经典,属于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 步虚:步虚是道教的一种修行方式,指的是超脱世俗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约713年-约776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原籍福建,后迁居四川。顾况的诗风清新隽永,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融入道教思想,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兴盛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桃花、女冠、杏叶等意象,表达了对道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崦里桃花》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句“崦里桃花逢女冠”,开篇即引入桃花的美景,桃花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美好,而女冠的出现则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暗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接下来的“林间杏叶落仙坛”,通过杏树的叶子轻轻落下,似乎在描绘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道教境界,表达出一种人间与仙界相通的感觉。

第三句“老人方授上清箓”,则将诗的意境推向了更高的哲学层面,传授经典的老人象征着智慧与传承,体现出对道教文化的尊重和对修行的向往。最后一句“夜听步虚山月寒”,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诗人在月光下听到步虚的声音,暗示着对道教修行者的敬仰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神秘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对道教生活的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崦里桃花逢女冠:描绘了崦里桃花盛开的美景,女冠的出现增添了神秘感。
  2. 林间杏叶落仙坛:杏叶轻落,象征着纯净、超脱的道教境界。
  3. 老人方授上清箓:传授道教经典,体现出传承与智慧。
  4. 夜听步虚山月寒:在寒冷的月夜中,听到超脱的声音,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桃花、杏叶)与道教文化相结合,形成鲜明的意象。
  • 对仗:如“桃花”与“杏叶”,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道教文化的向往,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春天、爱情、希望。
  • 杏叶:自然、生命的延续。
  • 女冠:道教、超凡脱俗的女性形象。
  • 仙坛:神秘、道教文化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女冠”是指什么?

    • A. 婉约的女子
    • B. 道教的女道士
    • C. 仙女
    • D. 普通女性
  2. “老人方授上清箓”中的“上清箓”指的是?

    • A. 道教的经典
    • B. 诗歌
    • C. 佛教的经文
    • D. 书法作品
  3.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伤感
    • B. 追求理想与宁静
    • C. 愤怒
    • D. 忧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顾况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与道教文化,但王维的诗更偏向于隐逸生活的描绘,而顾况则在道教修行的氛围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与哲思。王维的《鹿柴》中表现出的静谧与幽深,与顾况的桃花意境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道教文化与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