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自绘江村闻雁图并题》

时间: 2025-01-04 08:15:07

露底一声孤雁,门前几叠青山。

空教天半耸峰峦。

愁也何曾遮断。

夜意深怜红烛,词心莫怨春寒。

窃怜初试到人间。

却恋馀生归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底一声孤雁,门前几叠青山。
空教天半耸峰峦。愁也何曾遮断。
夜意深怜红烛,词心莫怨春寒。
窃怜初试到人间。却恋馀生归晚。

白话文翻译:

一声孤雁从露水中飞出,门前青山重重叠叠。
只让天空中的峰峦高耸,愁苦又何曾能遮断?
夜色深沉,红烛照映,词人的心情不必怨恨春寒。
我暗自怜惜初到人间,却又恋恋不舍想要归去。

注释:

  • 露底:指露水形成的地方,象征清晨的宁静。
  • 孤雁:孤独的雁,寓意思乡和孤独的情感。
  • 青山:青色的山,象征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 天半耸峰峦:天空中的峰峦高耸,渲染出壮丽的山景。
  • 春寒:春天的寒冷,表现出内心的惆怅。
  • 初试:首次体验,暗指作者对人间的初次感受。
  • 馀生归晚:对余生的思索和归属感。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涉及较为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孤雁”一词,可以联想到古人常以孤雁来表达思乡情感,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孤独的意象十分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蘅(1870-1949),字子恺,号仲恺,江苏人,民国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著称。他的诗以自然景物为主,多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刘蘅生活的动荡时期,社会环境复杂,个人情感深邃,常常带有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西江月 自绘江村闻雁图并题》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露底一声孤雁”,即刻引人入胜,孤雁的飞鸣与清晨的露水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孤独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门前重重叠叠的青山,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对愁苦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释然,仿佛在告诉读者,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夜意深怜红烛”一句,深邃的夜色与温暖的红烛形成鲜明对比,红烛象征温情,却也透出一丝孤独感。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人间的初体验与归属感的思考,既有对生命的珍惜,也有对未来的迷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刘蘅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露底一声孤雁:清晨的露水底下,听到孤雁的鸣叫,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寂静。
    2. 门前几叠青山:门前的青山重重叠叠,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3. 空教天半耸峰峦:天空中高耸的峰峦,显得宏伟,却也带来一种无奈感。
    4. 愁也何曾遮断:愁苦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景色而得到缓解,反而更显孤独。
    5. 夜意深怜红烛:夜色深沉,让人怜惜红烛的微光,象征温暖与孤独的交织。
    6. 词心莫怨春寒:不必埋怨春天的寒冷,内心的愁苦是生活的一部分。
    7. 窃怜初试到人间:暗自怜惜对人生的初次体验,带着一丝新奇与不安。
    8. 却恋馀生归晚:对未来生活的思索,渴望归属的情感显得格外强烈。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雁”寓意孤独,表现思乡情。
    • 拟人:夜色深沉似乎有情感,增加了意境的深度。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孤独、愁苦与对生命的珍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 孤雁: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青山:自然的美好,象征宁静与稳重。
  • 红烛:温暖与孤独的象征,暗示人际关系的温情。
  • 春寒:代表生活中的困苦与不如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雁”主要象征什么?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和平
    • D. 繁荣
  2. 诗中的“夜意深怜红烛”是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失落
    • C. 温暖与孤独
    • D. 忧伤
  3. 诗人对人间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绝望
    • B. 新奇与迷惘
    • C. 享受
    • D. 怀念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西江月》都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杜甫更加侧重于家国情怀,而刘蘅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夜泊牛渚怀古》则通过对历史的追忆,呈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刘蘅的个人体验相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目:《中国近现代诗词选》
  • 文章:《刘蘅的诗歌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