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书愤》

时间: 2025-01-01 11:13:28

北望厢云未散,西来关月犹明。

无端蹂我凤凰城。

无土无人无政。

此恨难填海样,相仇尽化边声。

梦中半是在旗亭。

半醉半眠半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望厢云未散,西来关月犹明。
无端蹂我凤凰城。无土无人无政。
此恨难填海样,相仇尽化边声。
梦中半是在旗亭。半醉半眠半醒。

白话文翻译:

向北望去,窗外的云彩尚未散去,西边传来的明月依然皎洁。
无故地践踏了我的凤凰城(指故乡或家园),这里无土无人,也没有政治。
这种仇恨难以填补,就像大海一样深广,仇恨也正如边地的声音般无尽。
梦中一半是在旗亭(指酒楼或客栈),一半是醉酒、半梦半醒的状态。

注释:

  • 厢云未散:窗外的云彩尚未散去。
  • 西来关月犹明:西方的月亮依然明亮。
  • 蹂我凤凰城:无端地践踏了我的故乡(凤凰城)。
  • 无土无人无政:没有土地、没有人、也没有政治。
  • 此恨难填海样:这种仇恨如同大海一般难以填补。
  • 相仇尽化边声:彼此的仇恨化作边地的声音。
  • 梦中半是在旗亭:梦中一半是在客栈。
  • 半醉半眠半醒:处在醉酒、睡眠与清醒之间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祖绶(约1640-约1710),字子华,号青甫,清代诗人,擅长诗文,尤以词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风格多变,富有感情。

创作背景:

《西江月 书愤》创作于清代,正值清王朝统治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苦闷与无奈。

诗歌鉴赏:

《西江月 书愤》是陈祖绶以月景为引子,结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作品。开篇“北望厢云未散,西来关月犹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接下来的“无端蹂我凤凰城”,则直接点明了作者对故乡遭受蹂躏的痛苦,体现了无奈与愤懑。

诗中“无土无人无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无能感到深深的失望与愤怒。“此恨难填海样,相仇尽化边声”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结合,表达了对仇恨与痛苦的深切感受,仿佛无尽的仇恨和失落化作了边地的哀叹。

“梦中半是在旗亭。半醉半眠半醒”一句,诗人在梦中又回到了那曾经的地方,矛盾的情感让他感到迷惘与无助,既有醉酒的迷离,又有清醒的无奈,展现了诗人的复杂心境。整首词不仅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富有个人的情感色彩,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望厢云未散:表现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期待。
  • 西来关月犹明:明亮的月光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形成对比。
  • 无端蹂我凤凰城:表达对故乡遭受的无辜摧残的愤怒。
  • 无土无人无政:描绘社会的荒凉与无助。
  • 此恨难填海样:感情的深重,如大海一般宽广,难以抚平。
  • 相仇尽化边声:仇恨不仅存在于心,也化作外界的声音。
  • 梦中半是在旗亭:梦境中的回忆与现实的迷失。
  • 半醉半眠半醒:身心的疲惫与模糊,体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仇恨比喻为大海,增强情感表达的力量。
  • 对仗:如“半醉半眠半醒”,增添了作品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云彩、凤凰城等意象,丰富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社会现状的愤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层次丰富,深刻而动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希望,代表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云彩:象征隔阂与迷雾,暗示诗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
  • 凤凰城:故乡的象征,承载着诗人深厚的情感。
  • 旗亭:象征记忆与过往,反映诗人对曾经生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端蹂我凤凰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思念
    B. 愤怒
    C. 快乐
    D. 无奈

  2. “此恨难填海样”中的“海”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痛苦与仇恨
    C. 自由
    D. 安宁

  3. 诗中提到的“旗亭”指的是什么? A. 酒楼或客栈
    B. 学校
    C. 官府
    D. 小镇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感。
  • 《登高》王之涣: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感慨与无奈。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描写月亮与思念,但侧重于家庭情感的深切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对比中体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的眷恋,情感同样深厚。

参考资料:

  • 陈祖绶《西江月 书愤》原文及注释。
  • 清代诗人及其作品研究相关文献。
  • 诗词鉴赏与解析的相关书籍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