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 其五》

时间: 2025-01-08 22:55:24

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

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

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

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

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

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

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
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
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
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
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
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
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白话文翻译:

我在正大初年,在淅江边做吏员。
山城的官事很少,每天放船在淅江上。
菊潭的秋花盛开,紫稻酿成了寒泉。
甘美的滋味与小小的苦涩交融,幽暗的光辉显现出清丽的美。
回家的路上踏着明月,醉意中衣袖随风飘扬。
乡亲们拦住我,劝我不要离去,他们说我想成仙。
一别在半山亭,回首已是十年。
江山无法越过,眼前的视线被西南的天空割断。

注释:

  • 正大:金朝时期的年号,指的是作者的仕途起始。
  • :指官吏,作者在此指代自己为官的人生。
  • 淅江:指的是淅江,位于今中国的江南地区。
  • 菊潭:象征秋天的到来,菊花是秋季的代表花卉。
  • 甘腴:指味道甘美、滋味醇厚的食物。
  • 幽光:指微弱而清幽的光辉。
  • 明月:象征归乡的思念与清冷的夜晚。
  • 父老:指乡里的老人,象征着故乡的亲情与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子渊,号天锡,金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尤其擅长咏怀与抒情,作品多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好问的官场生涯之初,他在淅江工作,感受着山城的宁静与官场的清淡。正值秋天,诗中流露出对于故土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淅江边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开篇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正大初"与"作吏淅江边"直接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位置。接下来的“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则反映了作者在官场的无聊与自我放逐的状态,仿佛在逃避现实的繁杂,寻找内心的宁静。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菊花与稻谷相继盛开的画面,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季节的更替,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诗中对“甘腴入小苦”的描述,传递出人生的甘苦交织,令人感受到生活的复杂性。

最后几句中,归路与明月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一语,表现出乡亲们对诗人的关怀与期望,而“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常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交代时间与地点,表明作者的身份。
  • 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表露了作者在官场的闲适与安逸。
  •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通过自然景色描绘,渗透出深秋的意境。
  • 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对生活滋味的细腻感悟。
  • 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描绘归乡路上的愉悦与洒脱。
  • 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表现乡亲对诗人的不舍与期盼。
  • 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甘腴入小苦”,用味道比喻人生的经历。
  • 对仗:如“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形成了和谐的对称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展现了宁静的生活与人情的温暖,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归乡与思念。
  • 菊花:象征秋天的成熟与孤独。
  • 山城:代表安逸的生活环境,亦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何处作吏? A. 江南
    B. 淅江
    C. 山城
    D. 半山亭

  2. 诗中提到的“菊潭”象征什么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3. “父老遮我留”表现出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感慨
    C. 不舍
    D. 欢喜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元好问的这首诗更侧重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王维的诗更加抽象、朦胧,而元好问的诗则显得更加直白、具体。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金代诗文选》
  2. 《元好问研究》
  3.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