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 其一
作者: 吴敬梓
尽日凭阑有所思,
夕阳不见野艇移。
窗前绿水纹如縠,
一夜清霜减旧时。
白话文翻译:
整日倚着栏杆思绪万千,
夕阳西下,已看不见野上的小船。
窗前的绿水,波纹像丝绸一样,
经过一夜的清霜,已减淡了往日的痕迹。
注释:
- 凭阑:倚着栏杆。
- 有所思:心中有很多思绪。
- 夕阳不见:夕阳已经落下,视线看不见船只。
- 野艇:指在野外的船只,暗示远去的事物。
- 如縠:像绸缎一样光滑。
- 清霜:指秋天的霜,象征着寒冷。
- 减旧时:减少了以往的痕迹,寓意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及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常见于古代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著名小说家和诗人,生于江苏,才华横溢,以《露水红颜》一书闻名。吴敬梓的诗歌常常表现出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语言典雅,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重阳节时,诗人约同兄长登高,但因故未能成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诗歌鉴赏:
吴敬梓的这首《九日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的孤独与思索。诗的首句“尽日凭阑有所思”,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也暗示了他心中的忧虑与沉思。第二句“夕阳不见野艇移”,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诗人眼中的船只仿佛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象征着人事无常和生命的短暂。接下来的“窗前绿水纹如縠”,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水面的波纹,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细腻的美感,仿佛在描绘着自然的和谐美。最后一句“一夜清霜减旧时”,则带有淡淡的忧伤,清霜的出现使得往日的温暖和美好被冷却,隐喻着时间的无情和人们对往昔的怀念。
整首诗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吴敬梓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时光的敏感把握,是一篇典雅的诗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尽日凭阑有所思:整日倚靠在栏杆上,心中有很多思绪,暗示一种孤独和沉思的状态。
- 夕阳不见野艇移:夕阳西下,视线中再也看不到船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窗前绿水纹如縠:窗前的绿水波纹轻柔如丝绸,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一夜清霜减旧时:经过一夜的清霜,往日的痕迹仿佛被削减,表达时间变迁带来的无奈和怀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纹如縠”,将水面的波纹比作丝绸,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 栏杆:象征着思考和孤独的地方。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
- 绿水: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清霜:象征着寒冷和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凭阑”意为: A. 倚靠栏杆
B. 走动
C. 旅行
D. 观看 -
“夕阳不见野艇移”中“夕阳”指的是: A. 早上
B. 中午
C. 黄昏
D. 任何时候 -
诗中“纹如縠”中的“縠”指的是什么? A. 竹子
B. 丝绸
C. 纸张
D. 木头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送别》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吴敬梓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中送别》都有着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但吴敬梓的诗更加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孤独感,而王维则通过山水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洒脱的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吴敬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