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季馥勉甫北海登高》

时间: 2025-01-08 00:24:11

九月微凋上苑林,映波拥塔影深深。

伤高未瞑登临眼,悲世犹馀半死心。

万里望迷云路雁,十霜伴冷塞垣砧。

重来念念归寥落,聊应佳辰酒共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微凋上苑林,映波拥塔影深深。
伤高未瞑登临眼,悲世犹馀半死心。
万里望迷云路雁,十霜伴冷塞垣砧。
重来念念归寥落,聊应佳辰酒共斟。

白话文翻译:

九月时节,园林渐显凋零之态,湖水映照着高耸的塔影,显得幽深而沉静。登高望远,眼中未曾昏暗,却因对高处的渴望而感伤,世事如烟,心中仍存半分忧愁。远望千里,雁阵迷失于云雾之中,十重霜寒伴随在冷清的边塞和砧板上。重来此地,心中思念已是寥落,不如在这美好的时节,举杯共饮,聊以解忧。

注释:

  • 微凋:轻微凋落,指秋天的景象。
  • 映波:波光映照,形容水面反射的景象。
  • 高未瞑:指眼睛未曾闭合,形容心中仍有对高处的向往。
  • 云路:云雾中的路,象征迷茫的旅途。
  • 塞垣砧:边塞的墙垣,砧板,意象寒冷、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曾寿,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创作,风格多样,常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后,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秋季登高望远时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诗的开头以“九月微凋”引入秋天的气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季节的变换,诗人不仅观察到了自然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伤高未瞑”一句,表现出对高处的向往与内心的苦闷,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与失落。“万里望迷云路雁”,则通过远望雁阵迷失的意象,映射出人生的迷茫与无助。而最后两句则转向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达了尽管心中有忧愁,但在这样的佳辰良景中,仍应举杯共饮,寻找片刻的欢愉。

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伤感与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九月微凋上苑林:描绘秋天的园林,表现出凋零之美。
    • 映波拥塔影深深:水面映照出塔的影子,增添幽静的氛围。
    • 伤高未瞑登临眼:表达对高处的渴望,眼中仍存着期盼。
    • 悲世犹馀半死心:感叹世事无常,心中仍有未去的忧愁。
    • 万里望迷云路雁:远望中,雁群迷失于云雾,象征迷惘。
    • 十霜伴冷塞垣砧:描绘寒冷的边塞,映射孤独之感。
    • 重来念念归寥落:再次来到此地,心中思念已显得寥落。
    • 聊应佳辰酒共斟:在美好时光中,举杯共饮以解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迷茫比作“迷云路雁”。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如“映波拥塔影深深”与“伤高未瞑登临眼”。
  • 主题思想: 本诗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人在秋天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人生的孤独与迷惘,最终选择在佳辰美景中,与友共饮,以此调和内心的忧愁。

意象分析:

  • “九月”:象征着秋天,暗示着生命的凋零。
  • “波影”:水面波光与塔影,象征着宁静与思索。
  • “雁”:代表着游子与离别,传达出思乡之情。
  • “酒”:象征着快意与忘忧,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一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欢愉
    • B. 忧伤
    • C. 愤怒
    • D. 恐惧
  3. “万里望迷云路雁”中的“雁”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
    • C. 财富
    • D. 荣耀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感慨,但更加强调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无奈。
  • 王之涣《登鹳雀楼》:以壮丽的景色和豪情壮志为主,情感基调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