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方广过高台》

时间: 2024-09-19 21:37:07

两寺清闻磬,群峰石作城。

风生云影乱,猿啸月华明。

香火远公社,江湖鸥鸟盟。

是中俱不着,俯仰见平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方广过高台 张栻 〔宋代〕

两寺清闻磬,群峰石作城。 风生云影乱,猿啸月华明。 香火远公社,江湖鸥鸟盟。 是中俱不着,俯仰见平生。

白话文翻译:

两座寺庙传来清脆的磬声,群山如同用石头筑成的城墙。 风吹动云影,显得杂乱无章,猿猴的叫声在明亮的月光下回荡。 香火缭绕,仿佛远古的公社,江湖中的鸥鸟结成了盟友。 这一切都不执着,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平生的景象。

注释:

  • 磬: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常用于寺庙中。
  • 群峰石作城:比喻群山高耸,如同用石头筑成的城墙。
  • 月华:月光。
  • 远公社:指远古的公社,这里可能指寺庙的古老和神圣。
  • 江湖鸥鸟盟:比喻在江湖中结成的友谊,如同鸥鸟之间的盟约。
  • 是中俱不着:指对这一切都不执着,不拘泥。
  • 俯仰见平生: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指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方广寺到高台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对寺庙、群山、风、云、猿、月等意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两寺清闻磬”和“群峰石作城”描绘了寺庙的宁静和群山的壮丽,而“风生云影乱”和“猿啸月华明”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后两句“香火远公社,江湖鸥鸟盟”和“是中俱不着,俯仰见平生”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不执着于外物,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寺清闻磬”:描绘了两座寺庙传来清脆的磬声,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群峰石作城”:比喻群山高耸,如同用石头筑成的城墙,形象生动。
  3. “风生云影乱”:风吹动云影,显得杂乱无章,增添了诗的动感。
  4. “猿啸月华明”:猿猴的叫声在明亮的月光下回荡,营造出幽静的夜晚氛围。
  5. “香火远公社”:香火缭绕,仿佛远古的公社,暗示寺庙的古老和神圣。
  6. “江湖鸥鸟盟”:比喻在江湖中结成的友谊,如同鸥鸟之间的盟约。
  7. “是中俱不着”:指对这一切都不执着,不拘泥。
  8. “俯仰见平生”: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群峰石作城”,将群山比喻为石头筑成的城墙。
  • 拟人:如“风生云影乱”,将风和云拟人化,赋予它们动态和情感。
  • 对仗:如“两寺清闻磬,群峰石作城”,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不执着于外物,只需俯仰之间,便能见到一生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磬:寺庙中的乐器,象征宁静和神圣。
  • 群峰:高耸的山峰,象征壮丽和永恒。
  • 风:动态的自然元素,象征变化和动感。
  • 云:天空中的云彩,象征变幻和自由。
  • 猿:山中的动物,象征野性和自然。
  • 月:夜晚的明亮光源,象征宁静和美好。
  • 香火:寺庙中的香火,象征古老和神圣。
  • 江湖:广阔的水域,象征自由和友谊。
  • 鸥鸟:水边的鸟类,象征自由和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两寺清闻磬”中的“磬”是指什么? A. 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 B. 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 C. 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 答案:A

  2. 诗中“群峰石作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3. 诗中“是中俱不着”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执着 B. 超然 C. 悲观 答案:B

  4. 诗中“俯仰见平生”中的“俯仰”是什么意思? A. 低头和抬头 B. 向前和向后 C. 向上和向下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 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张栻的《自方广过高台》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张栻的《自方广过高台》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张栻的文学成就。
  • 《张栻诗集》:收录了张栻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