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一》

时间: 2024-09-19 21:29:03

方池含积水,明月流皎镜。

规荷承日泫,彯鳞与风泳。

上善叶渊心,止川测动性。

幸是方春来,侧点游濠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一
作者: 谢朓

方池含积水,明月流皎镜。
规荷承日泫,彯鳞与风泳。
上善叶渊心,止川测动性。
幸是方春来,侧点游濠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方形的池塘里积满了水,明亮的月光在水面上流淌,宛如一面皎洁的镜子。规整的荷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晶莹,鱼儿在微风中嬉戏游动。高尚的品德如同深邃的心灵,平静的水面可以测量出它的动荡。幸运的是,春天终于来临,池边的游人如同盛开的花朵一般绚丽。

注释:

  • 方池:方形的池塘,象征规整与和谐。
  • 积水:指池中汇聚的水,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明月流皎镜:形容水面如镜,映照出明亮的月光,构成美丽的自然画面。
  • 规荷:规整的荷花,象征品德与美丽的结合。
  • 彯鳞:指鱼鳞,形容鱼儿在水中游动,表现出动感与生气。
  • 上善:高尚的品德,指品德的深邃与纯净。
  • 叶渊心:比喻心灵的深邃。
  • 止川:静止的河流,象征内心的宁静。
  • 春来:春天的到来,象征新的希望与生机。
  • 游濠盛:游人、风景的繁盛,表现出春天的热闹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南朝齐时期的诗人,与同时期的谢灵运、江淹等并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动荡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开头的“方池含积水,明月流皎镜”便构建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画面,水面的明月如镜,象征着内心的明澈与平静。接下来的“规荷承日泫,彯鳞与风泳”描绘了荷花与鱼儿的生动场景,表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丽。

诗中“上善叶渊心”句则引入了哲理思考,强调了高尚品德的深邃与宁静,似乎暗示着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尚是多么重要。最后“幸是方春来,侧点游濠盛”则以春天的到来作为结尾,渲染出一种愉悦和希望,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池含积水:形容方形池塘里汪洋的积水,给人以蓬勃生机的感觉。
  2. 明月流皎镜:水面如同镜子般映照明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3. 规荷承日泫:荷花在阳光下闪耀,表现出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4. 彯鳞与风泳:鱼儿在水中游动,象征着生动与活力。
  5. 上善叶渊心:提及高尚的品德和内心的深邃,暗示内心的修养。
  6. 止川测动性:静止的河流能够反映出其内在的动荡,象征生命的复杂性。
  7. 幸是方春来:春天的到来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8. 侧点游濠盛:游人众多,春天的繁盛景象令人愉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月流皎镜”,将水面比作镜子,形象生动。
  • 拟人:如“彯鳞与风泳”,使鱼儿的活动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方池:代表着宁静与和谐的生活环境。
  2. 明月:象征着纯洁与宁静。
  3. 荷花:代表着高尚与美丽。
  4. 春天: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5. 游人:表现出生活的繁盛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明月流皎镜”是用来形容什么? A. 水面
    B. 天空
    C. 荷花
    答案:A

  2. 诗人通过“上善叶渊心”想表达什么? A. 生活的喧嚣
    B. 内心的宁静与高尚
    C. 自然的风光
    答案:B

  3. “幸是方春来”中的“方春”意味着什么? A. 美好希望的到来
    B. 冷酷的冬天
    C. 动荡的时代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静夜思》 - 李白: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与王维《鸟鸣涧》: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谢朓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而王维则多了几分宁静与孤独的氛围。这种对比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谢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