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卢沙弥小师》
时间: 2025-01-19 14:44: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卢沙弥小师
怕见世间事,削头披佛衣。
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天与出家肠,一食斋不饥。
麻履踏雪路,与马不肯骑。
嫌我身腥膻,似我见戎夷。
彼此见会异,对面成别离。
我师文宣王,立教垂书诗。
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
两教大体同,无处辨是非。
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
白话文翻译
我害怕看到世间的种种,剃去头发披上佛衣。
年纪尚小还未受戒,但能理解如同老师。
天生我有出家之心,一餐素食便不觉得饥饿。
穿着麻鞋踏着雪路,不愿骑马前行。
嫌弃我身上腥膻的气味,仿佛我见到敌人一般。
我们见面时各有不同,面对面却成了别离。
我的老师是文宣王,他建立教义留下诗书。
只要心中充满仁义,自然会心生慈悲。
两种教义本质相同,无处分辨是非。
不要仅凭衣服来区分,到头来却都不相识。
注释
- 削头:剃发,出家人的标志。
- 披佛衣:穿着僧衣,象征出家。
- 未受戒:指尚未正式成为僧人。
- 出家肠:出家的心肠,表达向往出家的强烈愿望。
- 腥膻:指肉类的气味,暗指世俗之事。
- 文宣王:指唐代的文宣王,可能指的是一位大德高僧或历史人物。
- 仁义心:内心的仁爱和正义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约768–824),字子合,号天池,唐代诗人,早期与王维、白居易等齐名,后期多为边地作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对出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中描绘了出家人对世间纷扰的逃避,同时也表达了对内心仁义和慈悲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赠卢沙弥小师》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出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宗教教义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比世俗与出家,诗人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境界:内心的宁静和慈悲。
在这首诗中,姚合以小师的身份与卢沙弥交流,表达了对年轻出家人的关心与期许。诗人描绘了一个出家人的形象:剃发穿衣,心中却保持着对仁义的坚守。特别是“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一句,显示了诗人对人性深刻的思考,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诸多对比,如“麻履踏雪路”与“与马不肯骑”,表现出对物质生活的拒绝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而“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则提醒人们勿以外表分辨人,强调了内在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怕见世间事:表达诗人对世间纷扰的厌倦。
- 削头披佛衣:象征出家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年小未受戒:虽未正式出家,却有此志向。
- 天与出家肠:表达出家志向是天生的。
- 一食斋不饥:出家的生活不在乎物质。
- 麻履踏雪路:强调出家人的简朴。
- 与马不肯骑:拒绝世俗的享受。
- 嫌我身腥膻:对肉食及世俗生活的厌恶。
- 彼此见会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 我师文宣王:以师者为榜样。
- 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内心的仁义自然会流露出慈悲。
- 两教大体同:不同的教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 莫以衣服别: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
主题思想: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对物质的超越,展现了对慈悲和仁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世间事:象征复杂的世俗生活。
- 佛衣:出家的象征,代表着清净与信仰。
- 麻履:简朴的生活方式,象征出家的贫穷。
- 雪路:艰难的修行道路,隐喻人生的修行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削头披佛衣”指的是?
- A. 剃发出家
- B. 穿着华丽服装
- C. 参加宴会
- D. 旅行
-
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厌倦
- C. 无所谓
- D. 向往
-
“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强调了什么?
- A. 外表重要
- B. 内在修养更重要
- C. 贫富差距
- D. 社会地位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姚合的《赠卢沙弥小师》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姚合更偏向于内心的修行,而白居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