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十三日出善利门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十载都城客,孤身冒百艰。
一饥非死所,万里有生还。
去国吾何意,从人病不间。
共看双白鬓,似得半生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都城生活了十年,经历了诸多艰辛,心中感慨万千。即使身处饥寒交迫之中,也不觉得这是死去的地方,反而希望能在漫长的旅途上活着回归故乡。离开国家,我又有什么想法呢?人们的病痛与我无关。如今我们一起看着白发苍苍,似乎得到了半生的闲适。
注释:
- 都城:指的是当时的首都,即汴京(今天的开封)。
- 孤身:孤独的身影,形容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 百艰: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艰险。
- 一饥非死所:即便饥饿,也不是死亡的地方,表达了生存的希望。
- 去国:离开故土的意思。
- 双白鬓:形容白发,象征着年老与沧桑。
典故解析:
“十载都城客”反映了诗人长期在外的状态,强调了游子的孤独与艰辛。“双白鬓”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用于描绘年老的状态,反映人生的无常和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次山,号夔山,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见称,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离开故乡后的漫长流亡生涯,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的身世和经历反映了许多士人的共同心声。
诗歌鉴赏:
本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十年的游历,反映了游子心中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十载都城客,孤身冒百艰”,展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刻思考,十年的游历并不只是时间的流逝,更是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挑战。接着,诗人以“去国吾何意”表达了对离乡的无奈与困惑,似乎在问自己为何要离开故乡。在最后两句中,白发的意象不仅象征着年华的逝去,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感慨,似乎在说,尽管经历了许多苦难,但最终也能找到一丝安宁。
整体而言,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结合丰富的意象,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展现出深厚的文学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载都城客”:描绘了作者在都城生活十年的经历。
- “孤身冒百艰”:强调了在这十年中经历的孤独与困难。
- “一饥非死所”:表达了即使饥饿也不会轻言放弃生命的坚定信念。
- “万里有生还”:希望能够在漫长的旅途中活着回归故乡。
- “去国吾何意”:对离开故乡的思考,表现出对故土的怀念。
- “从人病不间”:与他人的痛苦无关,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共看双白鬓”:与友人共同看着白发,感叹岁月流逝。
- “似得半生闲”:感受到一种随和的生活态度,似乎对过往的经历有了释然。
-
修辞手法:
- 使用对仗:如“孤身冒百艰”与“万里有生还”,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使用:白发象征着人生经历的沉淀,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生存的决心,展现了深厚的人生智慧与情感。
意象分析:
- 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孤身:强调孤独感,代表诗人身处异乡的无助。
- 白鬓:象征衰老与沧桑,反映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载都城客”意指什么?
- A. 在城中生活十年
- B. 在乡村度过十年
- C. 在战场上生存十年
-
“去国吾何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家乡的热爱
- B. 对离开的无奈
- C. 对生活的满足
-
“共看双白鬓”中“白鬓”代表了什么?
- A. 繁荣
- B. 年老
- C. 快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师道与李白的作品,两者虽皆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歌更为豪放,而陈师道则显得更加细腻与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师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