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时间: 2025-01-04 09:14:45

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

不锻嵇康弥懒静,

无金疏傅更贫闲。

支分门内馀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

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
不锻嵇康弥懒静,无金疏傅更贫闲。
支分门内馀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
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隐居于园林之下,然而仍然寄托着名声于官场之间。
我不如嵇康那样勤奋求仕,反而更显得懒散与安静;
没有金钱的支撑,生活更加清贫而闲适。
我在门内谋划着生计,拒绝了朝廷中往来的旧交。
唯有你,我的朋友,忘却了未曾得到的名利,
时常想起汉水与巴山的梦境。

注释

  • 嵇康:东晋著名的隐士及文学家,著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其清高的品德和超然的生活方式著称。
  • 汉水:指汉江,是流经中国中部的一条大河,象征着故乡及思乡之情。
  • 巴山:指巴蜀地区的山脉,常用来代表南方的山水风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关注民生,尤其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人知,擅长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写于白居易隐居洛阳期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官场的厌倦。此时,白居易已经经历了数次政治风波,对仕途的失望使他更加向往宁静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晚年的心境,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的开头,诗人以“已收身向园林下”自述隐居的选择,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泊。而“犹寄名于禄仕间”则流露出他对名声的无奈与无可奈何,尽管身处山林,但内心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过去的羁绊。

在诗中,白居易用“无金疏傅更贫闲”来形容自己清贫的生活,反映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内心的宁静。接着,他提到“谢绝朝中旧往还”,表明他对官场交际的拒绝,选择了一条更加独立的生活道路。最后两句以“唯是相君忘未得”引入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收身向园林下:表明诗人选择隐居,远离尘嚣,向往自然。
  2. 犹寄名于禄仕间:尽管隐居,但名声仍与官场相关,显示出对名利的无奈。
  3. 不锻嵇康弥懒静:自比嵇康,表明自己对名利的懒散态度。
  4. 无金疏傅更贫闲:生活贫困,但心灵却感到闲适。
  5. 支分门内馀生计:设法在家中谋生,体现了对自给自足的追求。
  6. 谢绝朝中旧往还:拒绝与官场的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
  7. 唯是相君忘未得:对友人的思念,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8. 时思汉水梦巴山:引发对故乡的思念,表达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隐居比作向园林下,突出其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园林:象征宁静、自然的生活状态。
  • :代表物质财富,与诗人追求的精神生活形成对比。
  • 汉水、巴山:象征故乡和对理想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哪个人? A. 白居易
    B. 嵇康
    C. 王维
    D. 李白

  2. 诗人拒绝了什么? A. 朋友
    B. 官场旧往
    C. 自然
    D. 书籍

  3. 诗中的“汉水”象征什么? A. 富贵
    B. 乡愁
    C. 冷静
    D. 名声

答案:1. B,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 《江雪》 柳宗元

诗词对比

可以将白居易的隐逸主题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同样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体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