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

时间: 2025-01-17 10:02:38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六贼定知无气色,

三尸应恨少恩情。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

意思解释

斋戒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原文展示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

白话文翻译

每次因斋戒而断绝肉食,渐渐地感到尘世的繁忙与欲望变得轻了。
心中的六贼(贪、嗔、痴、慢、疑、惡)自然会知道没有了气色,三尸(代表人的烦恼)应当会恨我对他们的情分少了。
酒精的魔力最终会被克服,欠下的诗债也希望能够偿还。
从此以后,我才算得上是弟子,竺乾师(佛教名僧)才是真正的古代老师。

注释

  • 斋戒:一种宗教习俗,指的是不吃肉类以示虔诚。
  • 六贼:指人的六种烦恼,影响人的内心平静。
  • 三尸:在佛教中,指的是三种对人有害的情绪或意识。
  • 酒魔:比喻酒对人的诱惑与影响。
  • 诗债:指作者创作的诗歌所欠下的责任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他的诗作广泛,尤其以《琵琶行》和《长恨歌》闻名,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白居易一生致力于为民请命,提倡诗歌的社会责任。

创作背景

《斋戒》是白居易在追求内心宁静与灵性升华的过程中所作的诗。诗中流露出他对世俗繁忙的感叹和对心灵修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斋戒这一主题,展现了白居易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越。他通过斋戒来反思内心的贪欲与烦恼,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在诗中,“六贼”与“三尸”的提法,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斗争与挣扎。白居易希望通过斋戒来克服内心的魔障,达到一种精神的解脱。最后,他将自己视作“弟子”,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尊重和对导师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因斋戒断荤腥:开始时因斋戒而断绝肉食,暗示一种自我约束。
  • 渐觉尘劳染爱轻:随着斋戒的进行,逐渐感到对世俗繁忙的爱好减轻。
  • 六贼定知无气色:六种内心的烦恼(如贪、嗔等)也会因为内心的清净而无从表现。
  • 三尸应恨少恩情:烦恼的三尸也会因为对欲望的克制而感到失落。
  • 酒魔降伏终须尽:酒的诱惑终将被克服,象征对生活的掌控。
  • 诗债填还亦欲平:对创作的责任希望能够逐渐偿还。
  • 从此始堪为弟子:从此以后我才算得上真正的学习者。
  • 竺乾师是古先生:竺乾师是我心中的古代智者,表达了对其的敬仰。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意象的丰富性。例如,“六贼”和“三尸”的比喻,将内心的斗争形象化,突显了修行的艰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斋戒展开,表达了对内心修养、超越世俗烦恼的渴望,强调灵性修炼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斋戒: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修行。
  • 六贼:代表人内心的烦恼与欲望。
  • 三尸:象征着人的负面情绪。
  • 酒魔:隐喻生活中的诱惑与陷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斋戒》中提到的“六贼”主要指什么? A. 物质欲望
    B. 人的烦恼
    C. 社会问题
    答案: B

  2. 诗中“酒魔降伏”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酒的热爱
    B. 对诱惑的克服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B

  3. 诗中提到的“竺乾师”是指谁? A. 朋友
    B. 古代的智者
    C. 同辈诗人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斋戒》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展现了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但其情感基调更加孤独与忧伤。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时,采用了不同的意象和情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