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草不黄》

时间: 2025-01-19 14:45:34

何草不黄?

何日不行?

何人不将?

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

何人不矜?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何草不黄

作者: 佚名 〔先秦〕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白话文翻译:

何草不枯黄?何日不出行?何人不去征战?四处经营,辛苦奔波。何草不幽深?何人不自矜?哀叹我的征夫,唯为那些敌人。没有猛兽如兕和虎,领着他们在旷野中游荡。哀叹我的征夫,朝夕都没有闲暇。有狐狸在草丛中游荡,驾着车行走在周边的道路上。


注释:

  • 何草不黄:指草木的枯黄,象征着荒凉与失落。
  • 何日不行:意指征夫不断出征,日夜不停。
  • 匪民:指敌人或者叛乱者。
  • :一种古代的猛兽,象征着威胁与危险。
  • 有芃者狐:意指在幽静草丛中游荡的狐狸,隐喻潜伏的危险。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兕”和“虎”都是古代象征勇猛与危险的动物,体现了征战的艰辛与未知的风险。诗中“哀我征夫”的情感表达了对征战者的关切与担忧,反映了先秦时期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并无确切的记载,属于先秦时期的诗作,反映了当时人民在战争与征伐中的艰辛生活。

创作背景:

该诗作成于先秦时期,正值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之际,诗人通过对征战的描写,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直白而又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征战者的艰辛和对故土的思念。诗中的问句结构,反复提问,营造出一种无奈与悲哀的气氛,令人深思。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借用“草木枯黄”的意象,隐喻着战乱带来的破坏与无情。

诗中的“匪民”一词,揭示了敌我之间的对立,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一句,传达出征战者的疲惫与无奈,令人感受到战争的压迫感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最后几句提到的狐狸和车,既是对危险的暗示,也是对生存状态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孤独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乱的深切哀思,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存困境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草不黄?:在质问自然,草木皆枯,暗喻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破坏。
  2. 何日不行?:征战的日日夜夜,反映了士兵们的辛苦与无奈。
  3. 何人不将?:探讨参与征战的人,表现出战争的普遍性。
  4. 经营四方。:强调征战者为生存而四处奔波的无奈。
  5. 何草不玄?:草木幽深,可能暗示着隐秘的危险。
  6. 何人不矜?:无论何人都在为生存而自矜,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7.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对征战者的同情,反映了他们的孤独与无助。
  8.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猛兽的隐喻,暗示着战争的危险。
  9.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士兵们的辛苦与疲惫,表现出战争的无情。
  10.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狐狸的存在象征着潜在的威胁。
  11.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描绘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表现出对和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草木和动物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草木的枯黄象征着战乱带来的破坏,狐狸象征隐秘的危险。

主题思想:

全诗反映了对战乱的深切忧虑,表达了对征战者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望,涉及生存、战争与人性等多重主题。


意象分析:

  • 草木:象征生命与自然的脆弱。
  • 征夫:象征无辜的士兵,代表普通百姓的艰辛。
  • 猛兽:如兕和虎,象征战争的威胁。
  • 狐狸:象征潜在的危险与不安。
  • 栈车:象征生存的艰难与生活的负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何草不黄的意思是什么? A. 草木繁茂
    B. 草木枯黄
    C. 草木青青
    D. 草木未长

  2. “哀我征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士的赞美
    B. 对征战者的同情
    C. 对战争的兴奋
    D. 对和平的无所谓

  3. “匪兕匪虎”中的“匪”指的是什么? A. 和平的
    B. 敌人或猛兽
    C. 家庭的
    D. 朋友的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聚焦于个体的情感。
  • 《登高》: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的孤独感,体现出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先秦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