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散步春郊上,愁添世变中。
发看今日白,花似旧年红。
涂炭凭谁拯,烽烟到处同。
无知枝上鸟,来往埭西东。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郊外散步,愁苦在这个变幻的世界中愈发增加。抬头看,今天的天空是白色的,花朵却依旧像去年那样红艳。灾难究竟要靠谁来拯救呢?战火烽烟到处弥漫。那些无知的小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东南西北地奔忙。
注释:
- 散步:闲逛,漫步。
- 愁添:愁苦加重。
- 发看:抬头看。
- 涂炭:指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 凭谁拯:依靠谁来拯救。
- 烽烟:指战争的信号,战乱的象征。
- 无知:无所知晓,指小鸟不知世事。
- 埭:小洲,水边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庭翼,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性情沉稳,很多作品表现出对时局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他的诗风常常蕴含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
创作背景:
《闻变》创作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诗人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与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
诗歌鉴赏:
徐庭翼的《闻变》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切关注与忧虑。诗的开头“散步春郊上,愁添世变中”便透露出一种矛盾的情感: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而诗人却因世事变迁而感到愁苦。这里的“世变”,不仅指社会的动荡,更是对人心的失落和对未来的无奈。
接下来的“发看今日白,花似旧年红”,用对比手法,白色的天空象征着无情的现实,而红色的花朵则让人怀念过去的美好。诗人在此不仅在描绘景色,也在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
“涂炭凭谁拯,烽烟到处同”,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苦痛。涂炭指的是百姓的苦难,而烽烟则象征着战争的蔓延,诗人发出无奈的呼喊,质问谁能够来拯救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最后一句“无知枝上鸟,来往埭西东”,小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似乎在描绘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但实际上却暗含对人们无知的讽刺,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被眼前的美好所迷惑,世界依然充满了变幻与危机。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散步春郊上,愁添世变中:在春天的郊外散步,愁苦随着世事变迁不断增加。
- 发看今日白,花似旧年红:抬头望去,今天的天空白云朵朵,而花朵却依然像去年那样鲜红。
- 涂炭凭谁拯,烽烟到处同:苦难的百姓究竟依靠谁来拯救,战火四起,无处不在。
- 无知枝上鸟,来往埭西东:无知的小鸟在树枝上飞来飞去,东奔西跑,似乎对周围的乱象毫无所觉。
修辞手法:
- 对比:白天空与红花的鲜明对比,突出现实的残酷与美好记忆之间的反差。
- 拟人:小鸟的“来往”让自然赋予了人性,反映人们对无知的批判。
- 象征:涂炭与烽烟象征社会的苦难与战争,体现了诗人的忧虑。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忧虑,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无知的反思,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郊:象征生机与希望。
- 白:象征现实的无情与苍白。
- 红:象征过去的美好与生命的热情。
- 涂炭:象征苦难与苦痛。
- 烽烟:象征战争与动乱。
- 枝上鸟:象征无知与天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涂炭”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生活
- B. 百姓的苦难
- C. 春天的花
- D. 战争的胜利
-
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
- A. 愉快
- B. 无奈
- C. 轻松
- D. 满意
-
诗歌中提到的“烽烟”象征着:
- A. 和平
- B. 战争
- C. 自然
- D. 家庭
答案:
- B. 百姓的苦难
- B. 无奈
- B. 战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现了在动荡时代中对孤独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徐庭翼的《闻变》展现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关怀与历史感,王维的作品则更侧重于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