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书舍中秋有感》
时间: 2025-01-01 09:28: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泠泠山上月,今夜分外明。
我心非木石,对此能无情。
粤匪寇吴楚,于兹已四秋。
生灵被屠戮,白骨堆荒洲。
王师未恢复,骼骴谁敢收。
寒镜悬中天,相照令人愁。
白话文翻译:
清冷的月光洒在山上,今晚格外明亮。
我的心并非木石,面对这情景怎能无动于衷?
粤贼侵扰吴楚,至今已是四个秋天。
生灵遭到屠戮,白骨堆积在荒凉的洲头。
朝廷的军队尚未恢复,尸骨又有谁来收拾?
寒冷的明镜高悬在天空,映照出令人忧愁的景象。
注释:
- 泠泠:形容月光清冷。
- 分外明:格外明亮。
- 非木石:不是无情的物体,表达诗人的感情。
- 粤匪:指入侵的敌军。
- 骼骴:尸骨的意思。
- 寒镜:指月亮,形容其冷清的光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万斛泉,清代诗人,生活在战乱时期,诗作多表现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人民的关怀。他的诗风清新、沉郁,常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借中秋佳节的明月,抒发对国破家亡的忧虑与悲伤,表达对生灵遭受屠戮的痛心。
诗歌鉴赏:
《高峰书舍中秋有感》是万斛泉在中秋佳节时所作,诗中通过明亮的月光,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国家动荡的深切关怀。首联描绘了清冷的山月,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但接下来的句子却迅速转向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用“我心非木石”表明自己内心的感受,强调对国家沦陷与生灵涂炭的强烈同情。
“粤匪寇吴楚,于兹已四秋”一句,传达出战争的持久与苦痛,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沉重。接下来的“生灵被屠戮,白骨堆荒洲”,更是直白地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诗人对生灵的关怀与对战争的反思,使整首诗充满了悲怆的情感。
最后两句“王师未恢复,骼骴谁敢收”,表达出对朝廷无能和对民众苦难的深切无奈,最后以“寒镜悬中天”收束,强化了孤独与愁苦的意境。整首诗通过清冷的月光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作者深切的爱国情怀与对人民生命的关切,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泠泠山上月,今夜分外明:描绘中秋夜的山上月色,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忧郁。
- 我心非木石,对此能无情:强调诗人内心的感性与对国事的关注。
- 粤匪寇吴楚,于兹已四秋:提到战争的持续与对地方的破坏,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与痛苦的积累。
- 生灵被屠戮,白骨堆荒洲:直接揭示战争的惨烈,对生灵的屠杀让人心痛。
- 王师未恢复,骼骴谁敢收:表达对朝廷无能的失望与对民众苦难的无奈。
- 寒镜悬中天,相照令人愁:用明月比喻孤独与愁苦,形成全诗的情感高潮。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寒镜”,传达出冷清的感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韵律感,如“泠泠”对“分外明”。
- 拟人:表现心灵的感受,强调感情的真挚。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国家动荡与生民苦难的深刻反思,传达出爱国情怀与对人生命的关切,表现了诗人对历史苦难的沉思。
意象分析:
- 山月:象征着宁静与美好,但同时也衬托出诗人的忧愁。
- 白骨:象征战争带来的死亡与痛苦,直观地反映出生灵的苦难。
- 寒镜:比喻月亮,象征冷清与孤独,映照出内心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粤匪”指的是哪一方的敌人?
A. 吴国
B. 楚国
C. 粤贼
D. 北方敌军 -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忧愁?
A. 山水
B. 月亮
C. 白骨
D. 风雨 -
“我心非木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冷漠
B. 愤怒
C. 同情
D. 失望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万斛泉的《高峰书舍中秋有感》和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描绘了月亮的美丽,但万斛泉更加强调了战争带来的忧虑,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万斛泉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