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兵曹还陇山居》

时间: 2025-01-07 22:18:47

离堂徒宴语,行子但悲辛。

虽是还家路,终为陇上人。

先秋雪已满,近夏草初新。

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兵曹还陇山居
作者: 皇甫冉 〔唐代〕

离堂徒宴语,行子但悲辛。
虽是还家路,终为陇上人。
先秋雪已满,近夏草初新。
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

白话文翻译:

送别刘兵曹回到陇山的居所,
离开堂前时无话可说,
行路的人心中只感到悲伤和痛苦。
即使是回家的路,
终究还是要成为陇山上的一员。
先前的秋雪已覆盖大地,
而临近的夏草刚刚开始生长。
唯有听到羌笛的声音,
在梅花的曲调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离堂:离开堂前,表示告别。
  • 徒宴语:无话可说,徒然聚会。
  • 行子:行路的人,指诗中的朋友。
  • 悲辛:悲伤和痛苦。
  • 陇上人:陇山上的人,暗指故乡或归属。
  • 羌笛:羌族的笛子,象征着遥远的地方和思乡之情。
  • 梅花曲:梅花的曲调,象征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 羌笛:羌笛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代表思乡之情,尤其是在离别时。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生活在唐朝时期,受时代文化的熏陶,作品多描写人情、风景和离别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送别朋友回家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唐代人际关系的深厚与离别时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开头两句“离堂徒宴语,行子但悲辛”,直截了当地描绘出离别时的沉闷氛围,传达了朋友间的无奈和悲伤。即使是回家的路,诗人也感到一种无形的隔阂,反映了对友人的惋惜和对故乡的思考。

中间两句“先秋雪已满,近夏草初新”,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寓意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秋雪的覆盖象征着逝去的时光,而新生的夏草则代表着新的希望和未来的可能。此时的季节变化,恰如人生的起伏,令人深思。

最后两句“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通过羌笛的声音和梅花的旋律,呼应了春天的气息,暗示着离别后仍有美好的事物存在。羌笛声中夹杂着对故乡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待,突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色与人际情感相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离堂徒宴语:离别时的长谈无果,暗示情感的沉重。
  2. 行子但悲辛:行路的人内心充满悲伤和苦涩。
  3. 虽是还家路:虽然是回家的路,但感情却不简单。
  4. 终为陇上人:最终还是要在陇山上生活,暗示归属感。
  5. 先秋雪已满:秋雪覆盖大地,象征时间的流逝。
  6. 近夏草初新:夏草刚刚开始生长,暗示新的开始。
  7. 唯有闻羌笛:只有羌笛的声音回荡在耳边,带来思念。
  8. 梅花曲里春:在梅花的曲调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象征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如秋雪与新的夏草。
  • 对仗:如“离堂”与“行子”,“悲辛”与“梅花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折射出人生的无常与对未来的希冀,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羌笛:象征思乡情与友情。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暗示春天的到来。
  • 秋雪:象征过往的沉重与失去。
  • 夏草:象征新生与未来的可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笛子
    • B. 琵琶
    • C. 箫
    • D. 古筝
  2. “先秋雪已满,近夏草初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冬天的到来
    • B. 时间的流逝与新生
    • C. 秋天的风景
    • D. 春天的气息
  3. 诗中“行子但悲辛”中的“辛”指的是什么?

    • A. 快乐
    • B. 痛苦
    • C. 愉悦
    •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但王维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皇甫冉则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李白的《夜泊牛津》则通过长时间的孤独感来唤起思乡之情,表现的情感基调略显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