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冕临平楚,寒城带早霜。
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
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
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
白话文翻译:
露水如同冠冕般洒落在平楚大地,寒冷的城池上覆盖着早晨的霜冻。
时光似乎与河内相借,人们却躺卧在淮阳的土地上。
积水清澈如天堑,连绵的山峦通向帝王的故乡。
因为登高想要俯视而下,并不是因为热爱这秋季的光辉。
注释:
字词注释:
- 冕:指冠冕,这里比喻露水如同加冕于大地。
- 寒城:形容城池在寒冷天气中的景象。
- 河内:指黄河流域,古代地名。
- 淮阳:古地名,今属河南省,历史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积水:水面积聚,形容水流静止的状态。
- 天堑:比喻深不可测的水,像天然的沟壑。
- 帝乡:指皇帝的故乡或理想之地。
典故解析:
- 平楚:古地名,指今湖北、湖南一带,是楚国的发源地。
- 借河内: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楚汉相争时期的地理背景,强调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诗歌创作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景致,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成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士人离散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感受,表达对时局的感慨与自我反思。
诗歌鉴赏:
《和》这首诗以清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透过细腻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露冕临平楚,寒城带早霜”,通过露水与霜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秋冬交替时节的宁静与寒冷,给人以清冷的视觉感受。接着“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诗人以“借”字引出时光的流转,表明自己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迷惘与无奈,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愈发明显。
后面的“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哲思,积水的清澈象征着内心的宁静,而连绵的山峦则似乎指向了理想与追求。最后一句“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更是道出诗人内心的挣扎,登高望远并非单纯的对美景的欣赏,而是在寻求一种对人生的理解与超越。
整首诗气韵流畅,情感深邃,展现了皇甫冉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充分体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露冕临平楚:露水像冕冠一样洒落,给平楚大地增添了一层清晨的神秘感。
- 寒城带早霜:寒冷的城市被晨霜覆盖,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秋冬晨景。
- 时同借河内:时间似乎与河内的历史交织,暗示历史的变迁。
- 人是卧淮阳:人们却在淮阳的土地上安卧,表现出一种安然与无奈。
- 积水澄天堑:积水清澈如同天堑,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连山入帝乡:连绵的山脉通向理想的帝王故乡,寄托了对理想的追求。
- 因高欲见下:因为登高想要俯视而下,体现出对生命的反思。
- 非是爱秋光:并不是单纯地热爱秋天的光辉,揭示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露冕”比喻露水,用“积水”比喻心境的宁静。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为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和内心的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水:象征着清新与生命的开始。
- 霜:象征着寒冷与时间的流逝。
- 水: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A) 春花秋月
B) 露水和霜冻
C) 大海波涛 -
诗中提到的“河内”指的是哪里? A) 湖北
B) 河南
C) 江苏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愁苦
C) 迷茫
答案:
- B) 露水和霜冻
- B) 河南
- C) 迷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皇甫冉与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作品注重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皇甫冉则着重于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反思,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取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