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泐潭乾和尚真赞》

时间: 2025-01-01 17:55:57

平常心是道,南泉只眨得眼,庵内人不见庵外事。

赵州犹是担扳,秋毫不稳。

方丈前万仞深坑,但到牢关柱杖子。

天下横行,平如镜面,实如石师子。

借问是谁,泐潭道人,萍乡老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庭坚的《泐潭乾和尚真赞》

平常心是道,南泉只眨得眼,
庵内人不见庵外事。
赵州犹是担扳,秋毫不稳。
方丈前万仞深坑,但到牢关柱杖子。
天下横行,平如镜面,实如石师子。
借问是谁,泐潭道人,萍乡老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平常心即是道理的观点。南泉老师只需眨眼,就能领悟到其中的真义。庵内的修行人只专注于内心修行,根本不在乎庵外的事务。赵州和尚依旧提着担子,连秋毫之重都掌握不稳。方丈前有万仞深坑,但只要你到牢关去,便能得到真正的教导。天下的事物如同镜面般平静,却又实如石狮般坚固。问你这位是谁,正是泐潭的道人,萍乡的老者。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常心: 指一种平静、自然的心态。
  • 南泉: 指南泉禅师,是中国禅宗的重要人物。
  • : 指禅寺或隐居之所。
  • 赵州: 指赵州从谂,是另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
  • 秋毫: 比喻极小的东西。
  • 方丈: 指寺院的住持,或是寺院本身。
  • 牢关: 可能指某种修行的境地或教导的方式。

典故解析:

  • 南泉和赵州: 两位禅宗大师的典故常用于体现禅宗的智慧。
  • 泐潭道人: 传说中的隐士,象征着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与诗人,尤其以行书见长。他的诗作多表现出个人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的观察,风格清新而有深度。

创作背景:

《泐潭乾和尚真赞》创作于黄庭坚对禅宗的思考之际。诗中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平常心”的推崇,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古人智慧的尊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令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智慧。开头的“平常心是道”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自我修炼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南泉和尚和赵州和尚的典故,展现了禅宗修行者对外界事物的淡泊态度,体现了“庵内人不见庵外事”的境界。诗中对“万仞深坑”的描绘,暗示了修行中的艰难与深邃,而“天下横行,平如镜面”的比喻则揭示了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对比。最后,泐潭道人作为代表,回归到主题的核心,指出真正的智慧与道理来自于内心的体悟。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味,意象丰富,营造出一种禅意十足的氛围,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修行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常心是道”: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然是修行的核心。
  2. “南泉只眨得眼”:南泉禅师的智慧瞬间显现,表明领悟的瞬间。
  3. “庵内人不见庵外事”:修行者专注于内心,不受外界事物干扰。
  4. “赵州犹是担扳”:赵州和尚依旧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修行与日常的结合。
  5. “秋毫不稳”:比喻即使微小的事物也需谨慎。
  6. “方丈前万仞深坑”:象征修行的深邃与艰难。
  7. “但到牢关柱杖子”:指向真正的教导与体悟。
  8. “天下横行,平如镜面”:外界事物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9. “实如石师子”:形容内心的坚定与坚韧。
  10. “借问是谁,泐潭道人,萍乡老子”:最终指向禅宗的智慧源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下横行,平如镜面”,生动地描绘了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智慧的探讨,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重视和对外界事物的淡泊态度,强调了“平常心”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常心: 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自然。
  • 南泉、赵州: 代表禅宗大师,象征智慧与修行。
  • 万仞深坑: 代表修行的深度与艰难。
  • 镜面: 象征内心的平静与清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平常心是道”中“平常心”指的是: A. 忙碌的心态
    B. 平静自然的心态
    C. 不安定的心态
    D. 繁杂的思绪

  2. 诗中的“南泉只眨得眼”主要强调的是: A. 生活的忙碌
    B. 修行的瞬间领悟
    C. 外界的纷扰
    D. 内心的矛盾

  3. “天下横行,平如镜面”中的“镜面”意象主要象征: A. 外界的复杂
    B. 内心的宁静
    C. 生活的忙碌
    D. 自我的挣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门关》:另一部禅宗经典,探讨禅宗智慧。
  • 《心经》:反映佛教思想的经典文献。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黄庭坚更强调的是修行与内心的平静。

参考资料:

  1. 《黄庭坚诗文集》
  2. 《中国禅宗史》
  3. 《宋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