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戴帅初村园杂兴二首
作者: 陈著 〔宋代〕
田不充耕漫垦山,焦劳新做鬓毛斑。
牛歌方见平生戚,鱼釜何曾饿死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慨。诗人描绘了田地不够耕种,随意开垦山地的情景,显示出农田管理的不足。他因辛劳而使得鬓发变白,显得老态龙钟。尽管如此,诗人在牛歌声中感到生活的艰辛,而他所煮的鱼却从未因缺乏食物而死,这暗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注释:
- 田不充耕:田地不够耕作,意味着农田资源的稀缺。
- 漫垦山:随意开垦山地,指农民因为耕地不足而向山地扩展。
- 焦劳:辛苦劳作,因过度劳累而使得鬓发变白。
- 牛歌:指牛在耕作时的叫声,象征着农田的辛劳与生活的艰辛。
- 鱼釜:鱼的锅,意指餐桌上的食物。
- 饿死丹:古代传说中丹鱼的象征,强调生活的充裕与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诗风质朴自然,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他的诗歌关注农民生活,反映了社会的艰辛与不易。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农耕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田园景象和个人的辛劳,展现了当时农民的困境和生活的不易,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压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农田的艰难与诗人内心的沉重。首句“田不充耕漫垦山”开篇即点明了社会现实,诗人通过对田地不足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无奈与焦虑。随后的“焦劳新做鬓毛斑”,则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示了辛劳带来的衰老感,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牛歌方见平生戚”,牛的叫声中充满了生活的艰辛,诗人似乎在这声声牛鸣中听到了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的苦涩。而最后一句“鱼釜何曾饿死丹”则用反问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思,暗示生活中虽然有困难,但仍有生存的希望和资源的利用。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受,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不充耕漫垦山:意指农田不足,农民不得不拓荒。
- 焦劳新做鬓毛斑:形容辛劳的结果,体现了劳作的艰辛与时光的流逝。
- 牛歌方见平生戚:牛的歌声引起了诗人对自身辛劳的思索,感叹人生的苦涩。
- 鱼釜何曾饿死丹:表示即使生活艰难,依旧有生存的可能,展现出一种韧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焦劳”比喻辛苦的生活。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构建了诗的深度,激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诗歌突显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思索,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象征耕作与生活的基础。
- 牛:象征辛勤劳作与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 鱼:象征生活的富足与希望,反映出对资源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田不充耕”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农田肥沃
B. 农田不足
C. 农田无人耕作 -
“焦劳新做鬓毛斑”中的“焦劳”指的是? A. 轻松的工作
B. 辛苦的劳动
C. 无所事事 -
诗的最后一句“鱼釜何曾饿死丹”中,丹代表什么? A. 一种鱼
B. 生活的希望
C. 农田的产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诗人王维的《田园诗》系列,描绘农村生活的恬淡与悠然。
- 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著的诗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艰辛,而李白的诗则展现了豪放与奔放的气质,两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