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德上太原李尚书》

时间: 2025-01-14 22:35:17

那以公方郭细侯,并州非复旧并州。

九重帝宅司丹地,

十万兵枢拥碧油。

锵玉半为趋閤吏,腰金皆是走庭流。

王褒见德空知颂,身在三千最上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德上太原李尚书
作者: 欧阳詹 〔唐代〕

那以公方郭细侯,并州非复旧并州。
九重帝宅司丹地,十万兵枢拥碧油。
锵玉半为趋閤吏,腰金皆是走庭流。
王褒见德空知颂,身在三千最上头。

白话文翻译:

这位李尚书的德行,胜过郭细侯,太原的并州已经不再是昔日的并州。
在九重帝宅之地,兵力如同碧油般涌动。
那些趋附于权贵的官吏们,身上佩戴的是锵锵作响的玉器,
而腰间的金饰则是朝廷中奔走的流动财富。
王褒所颂扬的德行,实在是空洞无物,
而李尚书则是三千名臣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注释:

字词注释:

  • 公方: 指的是公正的品行。
  • 郭细侯: 古代的一个官名,指的是官品较低的侯爵。
  • 并州: 地名,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 九重帝宅: 指的是皇宫。
  • 司丹地: 这里指的是掌管帝王权力的地方。
  • 锵玉: 指的是用玉器装饰的官吏,形容其华丽。
  • 王褒: 指的是唐代的王褒,因其诗作而有名。
  • 身在三千: 意指在众多官员中。

典故解析:
王褒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因其作品《长恨歌》而闻名于世。他的“德”字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与修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詹,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人物和抒发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政局动荡,士人对官场的观察和批评成为诗歌的主要内容。诗中以李尚书的德行为重点,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官员的向往与现实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李尚书的德行与当时官场的腐败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官员的崇敬和对现状的不满。诗中提到的“九重帝宅”与“十万兵枢”,不仅描绘了皇宫的气派与权力的集中,更是隐喻了当时政治的复杂与危险。

诗的开头通过对比手法,将李尚书与郭细侯相提并论,显示出李尚书的非凡德行。接着,作者用“锵玉”“腰金”描绘了官员们的奢华与追名逐利,反映出对官场的讽刺。最后通过提及王褒,强调了李尚书在众多官员中的卓越地位。

整首诗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理想官员的赞美,也有对黑暗官场的批判,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那以公方郭细侯”: 以公正的德行与郭细侯相比。
  • “并州非复旧并州”: 指出并州的变化,暗示现实的不如意。
  • “九重帝宅司丹地”: 描绘皇宫的威严,暗含权力的集中。
  • “十万兵枢拥碧油”: 形容军队如油般涌动,暗示权力之争的激烈。
  • “锵玉半为趋閤吏”: 形容官吏的奢华,反映出对权力的追逐。
  • “腰金皆是走庭流”: 描述权贵官员的财富与地位。
  • “王褒见德空知颂”: 引用王褒的名句,指出其颂扬的德行是空洞的。
  • “身在三千最上头”: 强调李尚书在众多官员中的卓越地位。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例如通过对李尚书与郭细侯的对比,突出德行的重要性;通过描写官吏的奢华,反衬出官场的腐败。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官员的赞美与对腐败官场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德行的追求与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并州: 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变化。
  • 九重帝宅: 代表着皇权与政治中心。
  • 锵玉: 代表着奢华与虚荣。
  • 腰金: 象征着财富与权力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郭细侯”指的是哪个方面的人物?
    a) 诗人
    b) 官员
    c) 军人
    答案: b) 官员

  2. “九重帝宅”指的是什么地方?
    a) 皇宫
    b) 官府
    c) 学校
    答案: a) 皇宫

  3. 诗中通过什么手法表现李尚书的德行?
    a) 对比
    b) 夸张
    c) 拟人
    答案: a) 对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现实的感慨与对德行的渴望,体现了士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