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恨二章》

时间: 2024-09-19 21:45:07

相思君子,吁嗟万里。

亦既至止,曷不觏止。

本不信巫,

谓巫言是履。

在门五日,如待之死。

有所恨兮。

相思遗衣,为忆以贻。

亦既受止,曷不保持。

本不欺友,

谓友情是违。

隔生之赠,造次亡之。

有所恨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所恨二章
作者:欧阳詹

相思君子,吁嗟万里。
亦既至止,曷不觏止。
本不信巫,谓巫言是履。
在门五日,如待之死。
有所恨兮。
相思遗衣,为忆以贻。

亦既受止,曷不保持。
本不欺友,谓友情是违。
隔生之赠,造次亡之。
有所恨兮。

白话文翻译

有位君子因思念而叹息,仿佛跨越了万里。
既然已经到达,为什么不来相见呢?
我本不相信巫术,却觉得巫言如同脚印。
在门前等了五天,仿佛在等候死亡。
我心中有些怨恨啊。
思念之情,留下的衣物,作为思念的遗物。

既然已经停留,为什么不加以珍惜呢?
我本不想欺骗朋友,却觉得友情如同违背。
隔世的赠礼,匆忙之间就失去了。
我心中有些怨恨啊。

注释

字词注释:

  • 君子:指理想中的有德之人,这里指的是心中所思念的人。
  • 吁嗟:叹息,表示忧伤或失望。
  • 曷不:为何不。
  • 巫言:巫师的话,古时常被认为有预言性质。
  • 遗衣:留下的衣物,这里象征思念之情。
  • 隔生之赠:指生死隔离之后的赠礼,意味着珍贵却又易失去的情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巫言”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巫术的迷信,而“遗衣”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表达思念的意象。通过对比思念和友情的脆弱,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无奈和怨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詹,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尤其是对友人和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个体的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普遍心理,尤其是对亲情与友情的渴望与失落。

诗歌鉴赏

《有所恨二章》以简练而充满情感的语言描绘了思念与友情的主题。诗中通过对“君子”的思念,传达出一种遥不可及的情感,暗示了人际关系中的脆弱与不确定性。诗的开头以“相思”引入,立刻抓住读者的情感共鸣。接着通过“在门五日”的描写,展现了思念的迫切与无奈,仿佛在等待一种无法实现的期待。

诗中“本不信巫”与“本不欺友”相对照,反映了诗人对信任与背叛的深刻思考。在人与人之间,信任显得尤为珍贵,但又常常容易被误解与怀疑。通过“隔生之赠”,诗人展现了生死之间的隔阂,强调了情感的易逝与无常。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刻探索了人心的复杂,特别是对思念与友情的独特解读,令人感同身受,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相思君子,吁嗟万里。
    • 抒发思念之情,表明思念对象远在天涯。
  2. 亦既至止,曷不觏止。
    • 既然已到达,为何不相见,表现出强烈的期待与疑惑。
  3. 本不信巫,谓巫言是履。
    • 诗人对于巫术的不信任,但又在思念中寻找安慰。
  4. 在门五日,如待之死。
    • 描绘等待的痛苦与煎熬,思念如同生命的等待。
  5. 有所恨兮。
    • 直接表达心中的怨恨与无奈。
  6. 相思遗衣,为忆以贻。
    • 通过遗留下的衣物,象征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本不信巫,谓巫言是履”,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等待比作死亡,突出思念的痛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思念、友情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表达了对失去的怨恨与对理想关系的渴望,揭示了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君子:象征理想中的爱人或朋友,寄托了深切的情感。
  • 遗衣:象征思念与记忆,承载情感的载体。
  • 巫言:象征对未来的期许与不安,指向人心中的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相思君子”指的是谁?
    a) 朋友
    b) 爱人
    c) 诗人自己

  2. 填空题:诗中“在门五日,如待之__。”

  3. 判断题:诗人信任巫师的预言。 (对/错)

答案

  1. b) 爱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关于思念亲人的深情描绘。

诗词对比:

  • 欧阳詹的《有所恨二章》与李商隐的《无题》:两者都表达了对爱的复杂情感,前者更加强调思念的无奈,后者则侧重于爱情的隐秘与纠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