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白话文翻译:
隐约的飞桥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我在西边的石矶上向渔船询问。
桃花随着水流一直开到日落,
那洞口在清澈的溪水旁边究竟在哪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隐隐:形容不清晰,模糊可见。
- 飞桥:指空中架设的桥梁,形象地显示了桥的轻盈与美丽。
- 石矶:石头的海角,通常指沿海或河边的石头。
- 问:询问,询问渔船的情况。
- 桃花:桃树的花,常象征春天和美好。
- 尽日:整天,表示时间的延续。
- 随流水:随着水流漂流。
- 洞:指山洞或溪流旁的洞穴。
- 清溪:指清澈的溪水。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与美好景象和春天联系在一起,也与桃花源的理想境界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旭,字公艺,号青松,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以豪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富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桃花溪》写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期,诗人借描绘桃花溪的自然美,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动荡时代的厌倦。
诗歌鉴赏:
《桃花溪》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水与人心的和谐统一。开篇的“隐隐飞桥隔野烟”勾勒出了一幅朦胧的自然图景,桥与烟的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和遥远的美。接着,诗人通过“石矶西畔问渔船”,引入了人和自然的互动,渔船的存在让静谧的山水生动起来,增添了生活气息。
“桃花尽日随流水”一句,诗人将桃花与流水结合,表现了自然界的流动性与生命的短暂。这种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洞在清溪何处边”则突出了对自然的探寻与向往,这种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同时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隐隐飞桥隔野烟”:描绘了一座桥梁在烟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 “石矶西畔问渔船”:诗人站在石头的海角上,向渔船询问,显示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桃花尽日随流水”:桃花在水流中漂浮,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流逝。
- “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探寻溪水旁的洞口,表达对自然景观的好奇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隐隐”形容桥的模糊,增强了神秘感。
- 拟人:桃花“随流水”,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 对仗:如“飞桥”与“渔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诗人渴望宁静与和谐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桥:象征连接,代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渔船:象征生活的简单与自然的亲密。
- 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生命的短暂。
- 清溪:象征清澈、纯净的自然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隐隐飞桥隔野烟”中的“隐隐”表示什么?
- A. 明亮
- B. 模糊
- C. 清晰
- D. 突兀
-
“桃花尽日随流水”中的“随流水”体现了什么主题?
- A. 永恒
- B. 短暂
- C. 复杂
- D. 重复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深邃;而张旭的《桃花溪》则聚焦于春天的生机与流动,展现出不同的季节美感。两首诗都是对自然的赞美,但情感基调和意象选择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