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勤政楼》

时间: 2025-01-17 09:35:54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过勤政楼

作者: 杜牧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白话文翻译:

千秋佳节的名声虽然依然存在,但承露的丝囊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只有那紫色的苔藓最能表达我的心意,每年因下雨而长得像金铺一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千秋佳节:指的是长久以来的美好节日,通常指传统节日。
  • 名空在:名声虽然仍旧存在,但其实已无实质意义。
  • 承露丝囊:一种轻盈的丝绸,曾经承载着露水的美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紫苔:紫色的苔藓,常在阴湿环境中生长,象征隐逸与宁静。
  • 金铺:形容苔藓在雨后显得光亮,像铺了一层金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承露丝囊”与“千秋佳节”反映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实际上是对世态炎凉的哀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著称,风格清新、机智,常富有讽刺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牧晚年,正值唐朝盛衰交替之际,世态日渐炎凉,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过勤政楼》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杜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开头两句,诗人以“千秋佳节”的名声与“承露丝囊”的消逝对比,表现了对美好传统的追思与现实的对照。节日的名声在时间的长河中已变得空洞,而曾经象征美好的丝囊却在世间不再。这种对比勾勒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失落。

后两句“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则转向自然,紫苔在雨后的光亮中显得尤为美丽,似乎是诗人唯一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紫苔的存在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尽管人事沧桑,依然在雨中生长。诗的结尾通过自然的意象,传达了希望与坚持的情感,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秋佳节名空在:虽然传承千年的节日仍有名声,但实际上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与实质。
  2. 承露丝囊世已无:美好的事物已不再存在,承载着露水的丝囊象征着过去的美好。
  3. 唯有紫苔偏称意:只有紫苔依然能表达内心的情感,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美。
  4. 年年因雨上金铺:每年在雨水的滋润下,紫苔宛如金色铺成,象征着生命的美丽与永恒。

修辞手法:

  • 对比:节日的名声与丝囊的消逝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时光的无情。
  • 意象:紫苔作为主要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
  • 象征:紫苔象征着生命的坚韧,金铺则暗示了美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旧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持希望与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秋佳节:象征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 承露丝囊:象征美好与纯洁的事物。
  • 紫苔:象征生命的坚韧与隐逸的美。
  • 金铺:象征着生命的闪光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承露丝囊”象征什么? A. 美好事物的消逝
    B. 传统节日的延续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A

  2.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达希望与美好? A. 千秋佳节
    B. 紫苔
    C. 金铺
    答案: B

  3. 诗中对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过去与现在
    B. 自然与人文
    C. 节日与暗淡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春望》更侧重于国家的衰亡,而《过勤政楼》则更注重个体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选》
  • 《唐代诗人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过勤政楼》这首诗及其深层的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