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余干李尉书绿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
时间: 2025-01-07 21:28: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余干李尉书绿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
——梅尧臣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
白话文翻译
在越地的乡间,溪水与河流交织,构建出如同琵琶的尾部。
琵琶每天都发出秋天的声音,雁阵飞过洞庭湖,微风拂动芦苇。
南斗星在湖面上静止不动,长刀的锋芒映衬着碧绿的耳朵。
美丽的月亮在寒冷的溪水上空明亮地升起,青铜般的光辉照耀着几里远的地方。
清晨因吴地的客人轻轻飘过,满纸的书信如同欣喜的蚕丝。
注释
- 余水:指的是流经越地的河流。
- 琵琶尾:比喻水流的形状,像琵琶的尾部。
- 秋声:指琵琶发出的音调,带有秋天的萧瑟感。
- 洞庭:指洞庭湖,著名的湖泊。
- 南斗:南斗星,形象地描绘了星空的宁静。
- 姱娥:美丽的月亮,传说中的月神。
- 青铜莹磨:形容月光的明亮和清澈。
- 吴客:指来自吴地的客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五言诗和古体诗,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细腻,作品在当时的文人中具有较高的评价。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李尉相聚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得余干李尉书绿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越地美景的热爱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首联“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将自然景观与音乐意象巧妙结合,给人以清新之感,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中。接着“琵琶日日有秋声”,通过琵琶声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的秋意,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中间部分描绘了秋日的湖面和星空,表现了静谧与安详,诗句“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星空与湖面的和谐,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而“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则通过月光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清冷而又令人心醉的美感,诗人仿佛在夜色中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诗人写道“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这句不仅点明了友人之情,还通过轻盈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愉悦的心情,令整个诗篇在沉静中透露出一丝欢快。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情感,形成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体现了梅尧臣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余水之于越之鄙,筑基相对琵琶尾。”:描述了越地的水流形状,像琵琶的尾部,暗示了自然的和谐。
- “琵琶日日有秋声,雁过洞庭风入苇。”:琵琶声如秋声,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雁阵的飞过增添了动态感。
- “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锋碧耳耳。”:南斗星与湖面静谧相对,表现了宁静之美。
- “姱娥夜出在寒溪,青铜莹磨光几里。”:月光洒在寒溪上,照亮了远方,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永恒之美。
- “朝因吴客幅蒲轻,满纸如蚕书可喜。”:与友人相聚的愉悦感,展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喻为琵琶尾,形象生动。
- 拟人:琵琶声被赋予了秋声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友谊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余水: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琵琶:代表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秋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孤寂。
- 雁阵:象征自由与离别。
- 寒溪:代表静谧与清凉,隐喻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余水”指的是什么?
- A. 湖泊
- B. 河流
- C. 溪水
- D. 泉水
-
“琵琶日日有秋声”中“秋声”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秋天的气息
- B. 忧伤的情感
- C. 自然的声音
- D. 音乐的旋律
-
诗中提到的“姱娥”是指什么?
- A. 明亮的星星
- B. 美丽的月亮
- C. 清澈的溪水
- D. 悠扬的音乐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杜甫的诗作都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但梅尧臣更多地融入了友谊与生活的喜悦,而杜甫则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梅尧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诗作。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分析古代诗词的技巧与风格。
- 《诗经》与《楚辞》:提供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