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柳丝碧
作者: 陈克 〔宋代〕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
莺语匆匆花寂寂。
玉阶春藓湿。闲凭薰笼无力。
心事有谁知得。檀炷绕窗灯背壁。
画檐残雨滴。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柳丝下,
人家在柳树旁过寒食节。
黄莺的叫声匆忙,花儿却显得寂寞。
玉阶上春天的青苔湿润,
我无力地倚靠在薰笼旁。
心中烦恼又有谁能理解呢?
檀香的烟绕着窗边灯光映衬着墙壁,
画檐下残余的雨水滴落。
注释:
- 柳丝碧:形容柳树的嫩芽碧绿。
-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节日,忌火吃冷食。
- 莺语:黄莺的鸣叫声。
- 花寂寂:花儿显得孤寂。
- 玉阶:用玉石铺成的阶梯,形容春天的气息。
- 薰笼:熏香的器具,表示熏香的空气。
- 檀炷:檀香的香火。
- 画檐:房屋的屋檐,形容典雅的建筑。
典故解析: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后演变为扫墓祭祖的节日。诗中提到的“寒食”暗示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克,字抚宗,号景山,南宋著名词人,擅长描写自然和人情,作品多情而细腻,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创作背景:
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忧愁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感与理想的碰撞。
诗歌鉴赏:
《谒金门·柳丝碧》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事的感慨。开篇的“柳丝碧”便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面,仿佛让人感受到春风轻拂的温暖。然而,随着“柳下人家寒食”的引入,诗中便出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寒食节意味着对逝去的怀念,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中的“莺语匆匆花寂寂”,表现了春天的喧闹与花儿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一种寂寞的情绪。而“玉阶春藓湿”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细腻与温柔,诗人在这里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最后几句“心事有谁知得”、“檀炷绕窗灯背壁”,诗人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檀香的缭绕与灯光的映射,似乎在暗示着一种无形的思念与思考。整首诗在对自然美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形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柳丝碧”:春天,柳树的嫩芽发出新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柳下人家寒食”:寒食节时,家家户户在柳树下聚集,表现出人间的温情。
- “莺语匆匆花寂寂”:黄莺的歌声急促,反衬花朵的寂静,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孤独。
- “玉阶春藓湿”:春雨滋润了玉阶,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闲凭薰笼无力”:诗人感到无力,暗示内心的疲惫与烦恼。
- “心事有谁知得”:对内心烦恼的无奈,表达出孤独的感受。
- “檀炷绕窗灯背壁”:香火缭绕,灯光背影,意象丰富,暗含思念之情。
- “画檐残雨滴”:画檐下的雨水滴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丝碧”,用柳树的颜色比喻春天的生机。
- 对仗:如“莺语匆匆花寂寂”,采用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花儿的“寂寂”,赋予生命,增强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融合了自然的美与人事的忧愁,体现了宋代士人的多愁善感,反映出个体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心声。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柳丝:象征春天与生命。
- 莺语:象征活力与生命的欢快。
- 花:象征美好与短暂。
- 薰笼:象征心灵的慰藉与孤独。
- 灯:象征希望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柳丝碧”中的“碧”字表达了什么?
- A. 寂寞
- B. 生机
- C. 伤感
-
“莺语匆匆花寂寂”中“寂寂”指的是什么?
- A. 花的声音
- B. 花的孤独
- C. 花的美丽
-
诗中的“心事有谁知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克的《谒金门·柳丝碧》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情感,但陈克更多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思考,而李清照则是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