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闻猿》
时间: 2025-01-17 10:30: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
白话文翻译:
谁在这儿来到这里不怨恨自己的生存,声声都是令人断肠的哀鸣。七千里外有个家,独自在这十二峰前徘徊。瘴气的雨夜藏匿了神女庙,蛮族的烟雾寒冷锁住了夜郎城。请你且听这哀吟吧,等到青云的道路平坦时再去追寻。
注释:
- 兹:此处,此。
- 不恨生:不怨恨生存。
- 断肠声:形容悲伤到极点的声音。
- 瘴雨:指湿热的雨,常与瘴气相关。
- 神女庙:传说中神女的庙宇,通常与神话故事有关。
- 蛮烟:指少数民族地区的烟雾。
- 夜郎城:古代夜郎国的城池,象征孤独与遥远。
典故解析:
- 神女庙:可能源于民间传说与古代对神灵的崇拜,表达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
- 夜郎自大:原指夜郎国自以为大,后来用来形容不自量力或孤立无援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慕幽,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山水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深沉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时局动荡,诗人流浪在外,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三峡闻猿》是一首深情而哀怨的诗作。诗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开篇以“谁向兹来不恨生”引出主题,表现了生存的苦楚。接着“声声都是断肠声”,更是将这种悲伤放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诗人身处险恶的环境中,独自徘徊在高山之下,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命运的无奈。
“七千里外一家住”,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人用距离表达了对家的渴望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助。
最后,诗人以“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作结,既是对哀鸣的呼唤,也暗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展现了一种在逆境中仍不放弃希望的精神。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都极具深度,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向兹来不恨生:质问来此的人,谁不对生活感到恨意,暗示生存的苦痛。
- 声声都是断肠声:每一声呼喊都是悲伤的表达,强调内心的痛苦。
- 七千里外一家住:家在远方,表明思乡之情。
- 十二峰前独自行:孤单地行走在高山之下,显露出孤独与渴望自由的心情。
- 瘴雨晚藏神女庙:恶劣天气掩藏了神秘的庙宇,暗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被现实困扰。
- 蛮烟寒锁夜郎城:少数民族的寒冷与封闭,使人感到无处可去。
- 凭君且听哀吟好:希望他人能倾听这悲伤的歌吟。
- 会待青云道路平:期待未来的美好与顺畅,暗示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把声音比作“断肠声”,形象地表达悲伤。
- 拟人:将“瘴雨”“蛮烟”赋予情感,增强了环境的压抑感。
- 对仗:如“瘴雨晚藏”“蛮烟寒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生存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逆境中仍不放弃希望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猿声:象征孤独与悲伤,反映内心的痛苦。
- 高峰:象征人生的挑战与艰辛。
- 神女庙: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 夜郎城:象征孤立与无助,暗示对命运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问“谁向兹来不恨生”是想传达什么? A. 对生存的热爱
B. 对生存的无奈
C. 对生命的赞美 -
“七千里外一家住”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思乡之情
B. 对故乡的厌恶
C. 对未来的期待 -
“凭君且听哀吟好”意味着什么? A. 希望他人倾听悲伤
B. 希望他人分享快乐
C. 希望他人抒发愤怒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三峡闻猿》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样,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壮志。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值得深入比较与学习。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