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掩花关。启花关。看偏春光春又残。
动愁端。空庭雨过苔痕碧。
天寥寂。短短回廊曲曲栏。
且盘桓。
白话文翻译:
掩上花的门,打开花的门,
看那偏偏的春光又已残缺。
愁绪涌动,空旷的庭院在雨后,苔痕一片碧绿。
天空寥寂,短短的回廊曲曲折折的栏杆。
不如就这样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掩:关闭,遮挡。
- 启:打开,开启。
- 春光:春天的光景,春天的景象。
- 动愁端:愁绪涌动的起始。
- 空庭:空旷的庭院。
- 苔痕:指苔藓的痕迹,常象征岁月的痕迹。
- 寥寂:空旷而寂静。
- 回廊:环绕庭院的走廊,通常是曲折而延展的。
- 盘桓:徘徊,停留。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人的情感和意境与传统山水诗中的孤寂、愁苦情怀相呼应,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感特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玉轸,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著有诗文,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多描绘山水田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风光好》写于一个春天的午后,诗人面对空旷的庭院和春光的残缺,产生了惆怅和思索。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风光好》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的诗作。诗的开篇以“掩花关”“启花关”引入,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此处的“关”字,既是指实物的门,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情绪的开合。
接下来的“看偏春光春又残”则揭示了诗人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受到的时间流逝的无奈,春天的美丽仿佛在瞬间被打破,留下的是对过去的怀念与惆怅。词句的对比和对春光的细腻描绘,使得情感更加深刻。
“动愁端”一句,承接了前文的春光残缺,愁绪涌动,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接下来的“空庭雨过苔痕碧”则通过雨后的庭院和苔痕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天寥寂。短短回廊曲曲栏。且盘桓。”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诗人选择在此地停留,不愿离去,正是对这份宁静与孤独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自身情感的深刻思考,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春光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掩花关:关闭花的门,暗示对花的欣赏和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 启花关:打开花的门,展现出诗人对春光的渴望与期待。
- 看偏春光春又残:春天的美好景象已经不再,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 动愁端:愁绪开始涌现,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始显现。
- 空庭雨过苔痕碧:雨后空旷的庭院,苔藓的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时间的流逝。
- 天寥寂:空旷而寂静的天空,增强了孤独感。
- 短短回廊曲曲栏:描绘回廊的蜿蜒,体现空间的封闭与内心的迷惘。
- 且盘桓:诗人选择在此停留,体现对当下宁静时光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掩花关”“启花关”,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春光、苔痕、空庭等意象交织,构建出诗的整体氛围。
-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状态,赋予其情感,使得自然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光与庭院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传达出对生命脆弱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美好与青春,春天的花开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 苔痕:象征岁月的沉淀与流逝,传达出对过往的怀念。
- 空庭:象征孤独与宁静,体现了内心的情感状态。
- 回廊:象征人生的曲折与不确定,传递出一种迷茫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汪玉轸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春光”是指: A. 秋天的景色
B. 冬天的寒冷
C. 春天的美好景象
D. 夏天的炎热 -
“且盘桓”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急于离去
B. 享受此时的宁静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对比《风光好》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而《风光好》则集中在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