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时间: 2024-12-31 22:58:20

愁中得句浑难续。

无眠夜半烧灯烛。

风送露微茫。

逼人秋气凉。

熏炉添兽炭。

香篆微微散。

何物助吟情。

一虫阶下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汪玉轸 〔清代〕

愁中得句浑难续。
无眠夜半烧灯烛。
风送露微茫。
逼人秋气凉。
熏炉添兽炭。
香篆微微散。
何物助吟情。
一虫阶下鸣。

白话文翻译:

在愁苦中写下的诗句难以继续。
夜深无眠,烛光摇曳。
微风送来淡淡露水,
使人感到秋意渐浓。
熏炉中添了兽炭,
香烟轻轻飘散。
有什么能帮助我吟唱此情?
只有一只虫子在台阶下鸣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忧愁、烦恼。
  • :继续、接续。
  • 无眠:无法入眠。
  • 烧灯烛:点燃蜡烛。
  • 逼人:使人感到。
  • 熏炉:香炉,用来熏香。
  • 兽炭:一种香料,通常由动物脂肪制成。
  • 香篆:指香烟的形状。
  • 吟情:吟唱的情感。
  • :虫鸣,通常指秋虫。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秋气”常常象征着离愁别恨,寓意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玉轸(约1686—1749),字子静,号涵秋,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秋夜,诗人经历愁苦,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深夜的情景,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描绘了秋夜的孤寂与愁苦。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点燃蜡烛,试图通过写诗来排遣内心的忧愁,但愁绪缠绕,使得字句难以继续。开头的“愁中得句浑难续”,即是对这种困境的真实写照。

接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夜的氛围:微风送来露水的感觉,增添了秋天的凉意。诗人不禁感受到季节的变换所带来的情感波动,令人思绪万千。熏炉中添炭,香篆轻飘,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香烟的散发似乎在映衬诗人心境的微弱。

最后,诗人以“何物助吟情”收束,表达了对情感抒发的渴望,然而“阶下鸣虫”的声音更是让孤独感加深,呼应了整首词的主题。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自身情感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中得句浑难续:在愁苦中得到了诗句,却无法继续写下去,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 无眠夜半烧灯烛:夜深人静,无法入眠,点燃蜡烛,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风送露微茫:微风带来了迷蒙的露水,增添了秋季的清凉感。
  • 逼人秋气凉:秋意渐浓,令人感到一阵寒意,暗示心情的低落。
  • 熏炉添兽炭:在香炉中添了炭火,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 香篆微微散:香烟轻轻飘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微妙的氛围。
  • 何物助吟情:在这种情境下,诗人渴望能有什么能帮助自己表达情感。
  • 一虫阶下鸣:只有一只虫子在台阶下鸣叫,象征着孤独与寂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气凉”比喻内心的忧伤与凉意。
  • 拟人:香篆微微散,给香烟赋予了生命,增加了情感的温度。
  • 对仗:如“熏炉添兽炭,香篆微微散”,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孤独,展现了对情感表达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内心的忧愁与困扰。
  • 露微茫:秋夜的露水,象征着清冷与孤独。
  • 熏炉:象征着温暖的情感。
  • 虫鸣:象征着孤独的陪伴与秋季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写作《菩萨蛮》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愁苦
    C. 兴奋
    D. 无聊

  2. “熏炉添兽炭”中的“兽炭”主要作用是什么?
    A. 增添温暖
    B. 增添清凉
    C. 增添香气
    D. 增添光亮

  3. 诗句“何物助吟情”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A. 渴望欢笑
    B. 渴望安静
    C. 渴望情感的表达
    D. 渴望友谊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的《如梦令》
  2. 柳永的《雨霖铃》
  3.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将汪玉轸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秋夜的孤独与愁苦,后者则表现出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与伤感。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情感,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汪玉轸更为细腻,李清照则更加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词人研究》
  2. 《古典诗词鉴赏》
  3. 《诗词欣赏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