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感
作者: 刘基 〔元代〕
畸穷伤往事,晚莫悔前非。
流光不相待,逝川那可追。
佳期隔河溪,日夕千里思。
鸿雁西北来,安能从之飞。
伫立望明月,天霜夜沾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者感到穷困而伤感往事,晚年时不该后悔曾经的错误。时间不会停留,流逝的河水又怎能追寻?美好的约定被河流阻隔,日日夜夜思念着远方的人。大雁从西北方向飞来,自己又怎能随它而去?我独自伫立望着明月,天上的霜气使我的衣服湿透。
注释:
- 畸穷:指因穷困而遭受的种种困扰。
- 伤往事:怀念过去的事情,感到伤感。
- 流光:流逝的光阴。
- 逝川:流逝的河流,象征时间。
- 佳期:美好的时光或约定。
- 鸿雁:鸿雁是一种候鸟,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 西北来:指大雁从西北方向飞来,暗含对远方的思念。
- 明月:象征思念和孤独,常作为古诗中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景萱,元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投身于政治与文化的建设中,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的关心和个人的感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刘基晚年时期,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个人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杂感》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清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开头两句“畸穷伤往事,晚莫悔前非”,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感慨和对往昔选择的反思。接下来的“流光不相待,逝川那可追”,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给人以深深的无奈感。
“佳期隔河溪,日夕千里思”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因距离而产生的思念之情,河溪成为了情感的阻隔,令人倍感惆怅。鸿雁的意象则深化了这种思念,象征着离别和追求的无奈。“伫立望明月,天霜夜沾衣”结束了诗的情感,将孤独和忧伤凝聚在一轮明月之下,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在孤独的月光下达到高潮,既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也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个人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畸穷伤往事:因贫穷而感伤往事,表达了因生活困境而带来的情感痛苦。
- 晚莫悔前非:年老时不应后悔曾经的错误,体现了对过往选择的接受。
- 流光不相待:时间不会停留,流逝的光阴是不可逆转的,表现了对时间的感慨。
- 逝川那可追:流逝的河水无法追赶,进一步强调时间的无情。
- 佳期隔河溪:美好的约定被河流隔断,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思念。
- 日夕千里思:日夜思念远方的人,表现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 鸿雁西北来:鸿雁从西北飞来,象征着思念与离别。
- 安能从之飞:自己无法追随鸿雁,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 伫立望明月:静静地站着望着明月,表现出孤独与思考。
- 天霜夜沾衣:夜间的寒霜渗透衣服,象征着内心的冷寂和伤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出现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如“流光不相待,逝川那可追”。
- 意象:使用了“鸿雁”、“明月”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通过河流和鸿雁隐喻时间和思念,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基调深沉,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流: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阻隔。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反映出人们对情感的渴望。
- 明月:常作为孤独与思念的象征,暗示着诗人的内心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流光不相待”中的“流光”指的是什么? A. 物体的光线
B. 时间的流逝
C. 星星的光芒
D. 风的流动 -
诗中提到的“佳期”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约定
B. 节日
C. 生日
D. 旅行 -
“伫立望明月”中的“伫立”是什么意思? A. 跳跃
B. 站立
C. 行走
D. 坐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静夜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刘基的《杂感》更加表现个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李白则在月下表现出对酒的畅快与人生态度的洒脱。两者在意象上都使用了“明月”,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却大相径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赏析》
- 《元代文学与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