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泛舟二首》

时间: 2025-01-01 18:28:31

汀葭萧徂暑,江树起初凉。

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夕泛舟二首
作者:卢照邻

汀葭萧徂暑,江树起初凉。
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白话文翻译:

在河岸的芦苇荡中,炎热的夏季逐渐过去,江边的树木开始感到一丝凉意。水面上,仿佛可以通向织女的宫殿,船只在水上漂浮,宛如飘荡在仙境。划桨的声音急促而清脆,船桨划动时,水面上泛起的光影如同流动的金光。夕阳西下,菱角的歌声在空中回荡,微风和烟霞弥漫在这一片夕阳之下。


注释:

  • :水边的滩涂。
  • :芦苇。
  • :去,离去。
  • 织室:指天上织女所居之处,传说中的女子,寓意美好。
  • :漂浮。
  • 仙潢:指神仙的水域或境地。
  • :船桨。
  • 菱歌:指菱角的歌声,古时多用作描写农事或渔事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照邻,唐代诗人,字子鉴,号逸少,曾任职于朝廷,因不满时政而辞官,后隐居于山水之间。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七夕节期间,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间情感的思考。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富有浪漫气息,诗人在此诗中通过泛舟的场景,表达了对爱情与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七夕泛舟二首》是一首极具夏日气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江边的自然风光与人间情感的交融。诗的开头“汀葭萧徂暑”,描绘了炎热夏季渐行渐远的情景,伴随着一丝凉意,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恍若置身于诗中。

接着“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诗人运用典故将江水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浪漫的神秘色彩,仿佛水面下藏着无尽的故事。诗中“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两句,则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和光影的变幻,展现了船只在水中行驶的动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轻快的节奏。

最后一句“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诗人通过夕阳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菱歌声声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展现了唐诗的韵味与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汀葭萧徂暑:描绘夏日的景象,芦苇在河岸边摇曳,暗示夏天即将过去。
  2. 江树起初凉:江边的树木感受到凉意,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3. 水疑通织室:水面如同通向织女的宫殿,寓意着浪漫与神秘。
  4. 舟似泛仙潢:船在水上漂浮,像是在神仙的境地,体现出一种超脱的感觉。
  5. 连桡渡急响:划桨声清脆,表现出舟行的急促与活力。
  6. 鸣棹下浮光:船桨划动时,水面泛起光影,展现了动态之美。
  7. 日晚菱歌唱:夕阳西下,菱角的歌声响起,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8. 风烟满夕阳:微风与烟霞交织,形成美丽的黄昏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舟比作仙境,展现了诗人梦幻般的情景。
  • 拟人:通过“鸣棹”描绘声音,赋予物体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工整的对称使诗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季节变迁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汀葭:代表水边的自然环境,象征生命的繁荣。
  2. 江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3. 织室:引申出对爱情与梦想的向往。
  4. 浮光:象征着美好的瞬间,易逝而珍贵。
  5. 菱歌:寓意着生活的乐趣与人间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七夕泛舟二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卢照邻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织室”是指什么? A. 渔民的住所
    B. 织女的宫殿
    C. 诗人的家
    D. 江边的小屋

  3.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绘雪景表达离别之情,与《七夕泛舟》中的浪漫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