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赴蜀中贻示京虽游好》
时间: 2025-01-19 14:51: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樊宿花初满,迂台柳向飞。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怅别凤期阻,将乖云会稀。
敛袄辞丹闷,悬旗涉翠微。
野禽喧戌鼓,春草变征衣。
徊顾长安道,关山起夕罪。
白话文翻译:
樊宿的花刚刚盛开,迂台上的柳树随风摇曳。
今天如此美好,为何还想起往日的种种遗憾?
怅然离别的约定被阻隔,云雾缭绕的相会变得稀少。
我收起衣袍告别心中的烦闷,挂起旗帜走向青翠的山野。
野禽在鼓声中欢叫,春草变成了征途的衣裳。
我回头望着长安的路,关山在夕阳下显得愈发沉重。
注释:
- 樊宿:指樊川和宿业,是古代文人常游之地。
- 迂台:指曲折的台子,可能是指景色优美的地方。
- 凤期:指约定相会的时间,凤为吉祥之鸟,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 丹闷:指心中的烦闷与不快。
- 征衣:指出征的衣服,象征离别和旅途的艰辛。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怀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照邻,字景仁,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34年,卒于公元689年。他以五言绝句见长,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卢照邻游历蜀中期间,感慨离别与重聚,反映了他对故乡长安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中渗透着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还赴蜀中贻示京虽游好》是一首充满离愁与思念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长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游历蜀中的独特感受。诗的开头以“樊宿花初满”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然而随之而来的“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则突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烦恼,似乎在美好的景色中却难掩对往昔的惋惜。这种情感的转折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不安。
诗中“怅别凤期阻,将乖云会稀”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愁绪,凤期的阻隔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显得更加脆弱。接着,作者收起烦闷的心情,准备继续前行,显示出一种面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最后两句中,随着野禽的喧闹和春草的变换,诗人又回过头来,审视那条通往长安的路,感受到关山的重压与夕阳的沉寂,深刻地反映了对故土的思念和人生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示了卢照邻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樊宿花初满:描绘了樊川的花朵刚刚盛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 迂台柳向飞:柳树在风中摇曳,增添了动感与生机。
-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即便是如此美好的日子,诗人却因思念往日而感到遗憾。
- 怅别凤期阻,将乖云会稀:离别的约定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愁苦加深。
- 敛袄辞丹闷:收起衣服,告别心中的烦闷,预示着新的出发。
- 悬旗涉翠微:在青翠的山野中行进,象征着勇敢追求理想。
- 野禽喧戌鼓: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 春草变征衣:春草象征着新的征途,暗示着生活的变化。
- 徊顾长安道:回头遥望长安,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 关山起夕罪:关山的阻隔与夕阳的沉重,暗示人生的艰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草比作征衣,传达出对旅途的感慨。
- 拟人:野禽的喧鸣给予自然以生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樊宿花初满,迂台柳向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坚韧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樊宿:象征着往日的美好与记忆。
- 柳: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 凤:象征美好的期望与约定。
- 关山: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坎坷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凤期”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期望
- B. 离别的约定
- C. 自然景色
- D. 人生的无奈
-
诗中“樊宿花初满”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期待
- D. 怀旧
-
“徊顾长安道,关山起夕罪”中,“关山”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的未来
- B. 人生的困难与挑战
- C. 乡愁
- D. 自然景色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送别》相比,卢照邻的《还赴蜀中贻示京虽游好》更侧重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侧重于离别的情感与祝福。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人生之间的深刻思考,但各自的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