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
——张说
河朔人无岁,荆南义廪开。
将兴泛舟役,必仗济川才。
夜月临江浦,春云历楚台。
调饥坐相望,绣服几时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北方人民因饥荒而苦苦挣扎的情景,南方的义仓为他们送来粮食。诗中提到,河朔地区的人们在这年没有收成,荆南的义仓已开放,准备施舍粮食。若要出发运送粮食,必须依靠水路的便利。夜晚的月光照耀着江边,春天的云彩飘过楚台。饥饿的人们坐在河边遥望,希望能看到救济粮食的归来,何时才能看到绣衣贵族的归来呢?
注释
- 河朔:指的是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通常指河北、山西一带。
- 荆南:即荆州以南的地区,指的是长江流域,主要是湖北一带。
- 义廪:义仓,指由民间设立的施舍粮食的仓库。
- 泛舟役:指的是水路运输的工作。
- 济川才:指能够顺利渡河的才能,这里比喻水路运输的顺利。
- 调饥:指饥饿的人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约667年-730年),字公权,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担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风以清新、流畅著称,擅长五言和七言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关心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灾荒频发之际,北方人民因自然灾害而遭受饥荒,作者为表达对百姓的关心,写下此诗以送别前往江南运送粮食的任御史,展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官员辛勤工作的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开头的“河朔人无岁”便直接指出了北方人民的苦境,以此引出后文对南方义仓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社会时事的深刻关注与责任感。诗中通过“荆南义廪开”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南方人民的善良和互助精神,也彰显了国家救助民困的必要性。
第二联“将兴泛舟役,必仗济川才”则隐含着对粮食运输工作的期待与信心,表明诗人对负责运送粮食的任御史的信任,体现出一种希望与责任感。夜晚的月光和春天的云彩勾勒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然而却与百姓的饥饿形成了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最后两句更是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状紧密结合,渴望着那些绣服的贵族们能够及时返回,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这种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朔人无岁:北方的人民没有收成,面临饥荒。
- 荆南义廪开:南方的义仓已经开放,准备赈济北方的百姓。
- 将兴泛舟役:即将启程进行水路运输的工作。
- 必仗济川才:必须依靠水路的才能,才能顺利送达粮食。
- 夜月临江浦:夜晚的月光洒在江边的渡口。
- 春云历楚台:春天的云彩在楚台上空飘过。
- 调饥坐相望:饥饿的人们坐在一起,期待着救济粮食的到来。
- 绣服几时回:穿着绣衣的贵族们,何时才能归来呢?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夜月临江浦,春云历楚台”,两句对仗工整,富有韵律感。
- 意象:通过“月”、“云”、“江”、“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自然美与人间苦难相对比的画面。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与人类的苦难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民生困境的关心与对救助行动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河朔:象征北方的贫困与饥荒。
- 荆南:象征南方的富饶与善良。
- 舟:象征着运输与希望。
- 月、云:象征自然的宁静与人间的苦难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河朔人无岁”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 A. 人们丰收
- B. 人们饥荒
- C. 人们快乐
- D. 人们忙碌
-
“荆南义廪开”中的“义廪”指的是什么?
- A. 私人粮仓
- B. 公共粮仓
- C. 农田
- D. 商店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谁的期盼?
- A. 自己
- B. 官员
- C. 贵族
- D. 百姓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张说的《送任御史江南发粮以赈河北百姓》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均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对民生的关切,张说关注的是救济行动,杜甫则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悲哀。
- 李白的《静夜思》则集中于个人情感,与张说的社会关怀形成对比,展现出不同的诗歌视角。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