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

时间: 2025-01-06 08:23:21

侍帝金华讲,千龄道固稀。

位将贤士设,书共学徒归。

首命深燕隗,通经浅汉韦。

列筵荣赐食,送客愧儒衣。

贺燕窥檐下,迁莺入殿飞。

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侍帝金华讲,千龄道固稀。
位将贤士设,书共学徒归。
首命深燕隗,通经浅汉韦。
列筵荣赐食,送客愧儒衣。
贺燕窥檐下,迁莺入殿飞。
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

白话文翻译:

在金华殿前侍奉皇帝的讲学,千年道理确实稀少。
地位将贤士们聚集,书籍与学徒们共同归来。
首先命令的是深厚的燕隗,通经的浅薄是汉韦。
宴席上荣华赐予美食,送客时让我感到身为儒生的羞愧。
贺燕在檐下窥探,迁徙的黄莺飞入宫殿。
若想知道朝廷与百姓之间的庆典,文化教育的光辉日益明亮。

注释:

  • 侍帝:侍奉皇帝。
  • 金华:指金华殿,唐代的一个重要场所。
  • 千龄:千年的时间。
  • 贤士:有才德的人。
  • 燕隗:燕子,象征学问渊博的人。
  • 汉韦:指汉代的韦编,寓意通晓经书。
  • 列筵:摆设宴席。
  • 儒衣:儒生所穿的衣服。
  • 贺燕:喜庆之燕。
  • 迁莺:黄莺飞来,象征春天和生机。
  • 文教:文化教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说,字公之,唐代著名诗人,官至集贤院学士。他以诗歌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著称,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张说被召入集贤院担任学士之际,宴会上应制而作,表达了对皇帝讲学的崇敬与对文化教育的赞美。

诗歌鉴赏:

《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是一首极具政治与文化意识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金华殿的讲学场景,表现出对贤士与学徒的重视,以及对文化教育的推崇。张说以“侍帝金华讲”开篇,直接引入主题,强调了皇帝对文化教育的关注。而“千龄道固稀”则暗示了这种重视的稀缺性,突显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渴求和重视。

接下来的“位将贤士设,书共学徒归”展现了贤士们在此聚集的场景,体现出学术交流的氛围。诗人在宴席上感受到的“愧儒衣”,则反映了他对自己身份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与谦卑。

最后两句“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不仅是对宴会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暗示着文化教育的光辉将会照耀整个朝野,带来繁荣与和谐。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帝王的赞美,也有对文化传承的深切思考,展现了张说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侍帝金华讲”:描绘在金华殿前侍奉皇帝讲学的场景,揭示了诗人的身份与地位。
    • “千龄道固稀”:强调古代道理的稀少,暗示出知识的宝贵与传承的重要性。
    • “位将贤士设”:提到贤士的聚集,体现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 “书共学徒归”:学徒们共同归来,象征着学术交流的活跃。
    • “首命深燕隗”:指深厚的学问,暗示对知识的渴求。
    • “通经浅汉韦”:对比深厚与浅薄的经书,彰显学问的深度。
    • “列筵荣赐食”:描绘宴席的盛况,象征对学者的礼遇。
    • “送客愧儒衣”: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身份的谦卑与自省。
    • “贺燕窥檐下”:燕子象征吉祥,暗示喜庆的氛围。
    • “迁莺入殿飞”:黄莺的飞入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总结全诗,展望文化教育的美好前景。
  2.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侍帝金华讲,千龄道固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如“文教日光辉”,将文教比作阳光,寓意其重要性与普照性。
    • 象征:燕与莺象征着吉祥与生机,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层次。
  3.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学术交流与文化教育的盛况,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同时也展现了文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意象分析:

  • 金华殿:象征权力与知识的中心。
  • :象征吉祥与智慧。
  • :象征春天、希望与生机。
  • 儒衣:代表学者的身份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千龄道固稀”是指什么?

    • A. 知识的稀缺性
    • B. 食物的稀缺性
    • C. 学徒的稀缺性
  2. “欲知朝野庆,文教日光辉”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 A. 文化教育的光辉会影响朝廷与百姓
    • B. 太阳的光辉很耀眼
    • C. 仅仅是对庆祝的描述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张说的《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和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心,但张说更侧重于文化教育的光辉,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国家衰败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