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夹路黄茅与树齐,人行茅里似山鸡。长松不与遮西日,却送清阴过隔溪。
白话文翻译:
路旁的黄茅草与树木齐平,行走在茅草中的人就像山中的野鸡。高大的松树不遮挡西方的阳光,却把清凉的阴影送到隔着小溪的另一边。
注释:
- 夹路:路旁,指的是路的两边。
- 黄茅:一种草,颜色呈黄色,生长茂盛。
- 山鸡:通常指野鸡,形容在茅草中行走的人像野鸡一样灵活。
- 长松:高大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 清阴:凉爽的阴影,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 隔溪:指小溪对面,强调空间的分隔。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提到的“山鸡”和“长松”都是自然中的常见元素,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著称。
创作背景:
《憩楹塘驿二首》是杨万里在旅途中写的,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展现的宁静自然景致,反映了他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理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一幅静谧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乡村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开头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将茅草与行人联系在一起,画面鲜活而有趣,既表现了自然的和谐,也让人感受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灵动。接着,松树的形象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坚韧与宁静的象征。
诗中“长松不与遮西日,却送清阴过隔溪”一句,展示了松树的特性与光影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这里的“清阴”不仅是物理上的阴影,更是象征着一种生活的舒适与宁静。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阳光的炙热,又有阴影的凉爽,传达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哲理。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练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宁静,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夹路黄茅与树齐:路边的黄茅草和树木高矮相当,形成一种自然的对称美。
- 人行茅里似山鸡:在茅草中行走的人像山鸡一样,形象生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长松不与遮西日:高大的松树并不遮挡西边的阳光,反而让光线透出,营造了明亮的氛围。
- 却送清阴过隔溪:松树的阴影延伸到隔着小溪的地方,象征着自然的包容与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山鸡,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行人的状态。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了自然的对比,如“遮西日”与“送清阴”。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茅:象征生命的繁盛与乡村的宁静。
- 长松:代表坚韧与长寿,寓意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 清阴:象征舒适与宁静,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夹路黄茅”描述的是哪种植物?
- A. 黄菊
- B. 黄茅
- C. 绿竹
- D. 红枫
-
诗人用什么比喻形容行走在茅草中的人?
- A. 山雀
- B. 山鸡
- C. 水鸟
- D. 野犬
-
诗中“长松不与遮西日”表达了什么?
- A. 松树遮挡阳光
- B. 松树透光
- C. 松树枯萎
- D. 松树飘落
答案:
- B. 黄茅
- B. 山鸡
- B. 松树透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亦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两者都传达了人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