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与崔先生话东洛旧游》

时间: 2025-01-01 11:45:36

王屋峭难名,三刀梦四更。

日升当地缺,星尽未天明。

度雪云林湿,穿松角韵清。

崔家开锦浪,忆着水窗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屋峭难名,三刀梦四更。
日升当地缺,星尽未天明。
度雪云林湿,穿松角韵清。
崔家开锦浪,忆着水窗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王屋山的陡峭难以被人铭记,夜里梦中仿佛经历了三刀的磨难。太阳升起时,天空的边际却仍然缺少光明,而星星在夜空中已然消失,却还未见天明。穿行在雪后的云林中,湿气显得格外浓重,而松树间传来的清脆乐音让人心旷神怡。崔家的海浪如锦绣般绚丽,让我回忆起那水窗前的声响。

注释:

  • 王屋: 指位于今河南省的王屋山,古代名山,常被用作诗歌中的意象。
  • 三刀梦四更: “三刀”可能指艰难的经历或梦境的折磨;“四更”是指夜晚的时辰,意指夜深人静时的思绪。
  • 日升当地缺: 日出时,光亮尚未完全照亮地面,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光明的到来。
  • 度雪云林湿: 穿越积雪的云林,环境湿润,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 崔家开锦浪: 指崔家门前的水景,如同锦绣一般美丽。
  • 水窗声: 回忆起水流声,代表着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李洞游历西蜀时写的,表达了对东洛旧游的怀念,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王屋山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诗中以“王屋峭难名”开篇,暗示了自然的险峻与人类的渺小,接着通过“日升当地缺,星尽未天明”的描绘,展现了黎明前的宁静与期待。诗人用“度雪云林湿”展现了冬日的寒冷与湿润,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幽静的氛围。而“穿松角韵清”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让人仿佛置身于此。最后“崔家开锦浪,忆着水窗声”则以情动景,抒发了对旧游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屋峭难名: 描绘王屋山的险峻,突出自然的伟岸。
  2. 三刀梦四更: 暗示梦中的辛苦经历,表达内心的挣扎。
  3. 日升当地缺: 反映出黎明前的黑暗与光明的渴望。
  4. 星尽未天明: 表达时间的流逝与等待光明的心情。
  5. 度雪云林湿: 描绘雪后的湿润环境,增添诗的清新感。
  6. 穿松角韵清: 通过声音描写,增添生动的自然场景。
  7. 崔家开锦浪: 以美丽的景象勾起对往昔的回忆。
  8. 忆着水窗声: 最后以感情总结,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锦浪”比喻水流如锦绣般美丽,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 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旧游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王屋山: 象征险峻与伟岸,反映自然的力量。
  • 雪云林: 代表寒冷与湿润,带来宁静的意象。
  • 水窗声: 象征着美好回忆与友谊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屋山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险峻与伟岸
    c) 宁静的生活

  2. “三刀梦四更”中的“三刀”可能象征着? a) 甜美的梦
    b) 艰难的经历
    c) 夜晚的宁静

  3. 诗中的“水窗声”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a) 友谊的怀念
    b) 自然的赞美
    c) 生活的苦涩

答案:

  1. b) 险峻与伟岸
  2. b) 艰难的经历
  3. a) 友谊的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洞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比较,前者侧重于个人的思考与怀念,后者则更强调对祖国山河的感慨与忧虑。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