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公上人洛中归寄南孟家兄弟》

时间: 2025-01-19 17:42:59

洛下因归去,关西忆二龙。

笠漫河岸雪,衣着虢城钟。

睡鸭浮寒水,樵人出远峰。

何当化闾俗,护取草堂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公上人洛中归寄南孟家兄弟
——李洞

洛下因归去,关西忆二龙。
笠漫河岸雪,衣着虢城钟。
睡鸭浮寒水,樵人出远峰。
何当化闾俗,护取草堂松。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下游的地方,我因归去而感怀,想起关西的二位龙兄。
头戴斗笠,漫步在河岸上,雪花纷飞;
身着虢城的钟声,随风而来。
睡鸭在寒冷的水面上漂浮,樵夫从远山走出。
何时才能超脱世俗,保住我那草堂中的松树?

注释

  1. 洛下:指洛阳的下游地区。
  2. 关西:指的是关中地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故乡。
  3. 二龙:可能是指作者的友人或同道中人。
  4. :斗笠,一种用竹子和稻草编织成的帽子,常用来遮阳挡雨。
  5. 虢城:古地名,指的是虢国的所在地,钟声象征着繁华的生活。
  6. 睡鸭:指在水面上安静漂浮的鸭子,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7. 樵人:砍柴的人,象征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8. 化闾俗: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追求一种清净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活在唐朝盛世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为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归乡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显示出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洞的《越公上人洛中归寄南孟家兄弟》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洛下的冬日景色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洛下因归去,关西忆二龙”直接表明了诗人的归乡心情,通过想起“二龙”这一友人,拉近了与故乡的距离,暗示了诗人对友谊和故乡的深切怀念。

接下来的描写极富诗意,“笠漫河岸雪,衣着虢城钟”,通过斗笠和雪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冷寂的氛围,表现出冬天的宁静与孤独。与此同时,诗中的“睡鸭浮寒水”则增添了一丝生动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两句“何当化闾俗,护取草堂松”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渴望超脱世俗、追求清净生活的理想。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洛下因归去:在洛阳的下游,因为返回故乡而产生的思绪。
  2. 关西忆二龙:想起在关中地区的二位朋友,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3. 笠漫河岸雪:描绘着在雪中漫步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4. 衣着虢城钟:暗示着生活的悠闲与宁静,虢城的钟声象征着安逸的生活。
  5. 睡鸭浮寒水:描绘鸭子在寒冷水面上漂浮的场景,增添了一种生动的气息。
  6. 樵人出远峰:樵夫从远山走出,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 何当化闾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渴望超脱世俗。
  8. 护取草堂松:希望能守护住自己隐居生活中的松树,象征着安宁与清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二龙”比作朋友,具有亲切感。
  • 拟人:睡鸭“浮寒水”,使自然景物富有生气。
  • 对仗:如“笠漫河岸雪,衣着虢城钟”,对仗工整,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厌倦,展现了唐代文人追求清净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寒冷与宁静,带有清新脱俗的意味。
  2. 鸭子:象征着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的和谐。
  3. 樵人:代表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劳动的真实感。
  4.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青,隐喻诗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龙”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朋友?

    • A. 洛阳
    • B. 关西
    • C. 虢城
    • D. 草堂
  2. 诗中描绘的“睡鸭”在什么地方?

    • A. 河岸
    • B. 寒水上
    • C. 山中
    • D. 草堂
  3. 诗人希望能超脱于什么?

    • A. 自然
    • B. 友谊
    • C. 世俗
    • D. 劳动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贾岛《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以自然为主题,表现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
  • 孟浩然《春晓》: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春日的喜悦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