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苔砌塔阴浓,朝回尚叫蛩。
粟征山县欠,官转水曹重。
灯照楼中雨,书求海上峰。
诗家无骤显,一一古人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诗人走在苔藓覆盖的塔楼旁,耳边传来蛩音。思绪飘回到山间,那里粮食歉收,官职调动后,水曹的责任加重。灯光下,雨水滴落,诗人正在求索书籍,渴望登临海上的高峰。诗人感慨,诗坛中没有突出的成就,只有一位位古人的足迹。
注释
- 苔砌:指用苔藓铺成的台阶,表现出一种古朴的美。
- 朝回:指早晨回来的时候,说明时间背景。
- 蛩:指蟋蟀,象征着秋天的声音。
- 粟征:指征收粮食,这里用来形容粮食短缺。
- 水曹:指水部,古代官职,负责水利事务。
- 灯照:指灯光照耀,雨水滴落的景象。
- 书求:指寻求书籍,表示求知的渴望。
- 海上峰:象征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
- 骤显:指迅速显露,强调诗人对成就的淡淡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字子洞,号夜雨,生于盛唐时期,生活在一个政治和文化都相对繁荣的年代。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清新雅致,又不乏沉郁之气。李洞的诗作常常借景抒情,融入个人的生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洞对自己身世及仕途的深思之际,反映了他对古代文人的追慕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思考着官职调动的重负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人足迹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苔砌的阴影与蛩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粮食征收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艰难,表现出对民生困境的关注。由此,诗人的官职变动不仅是个人生涯的转折,也体现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灯下的雨声,象征着诗人渴望知识的心灵,在这里,书籍成为了他通向理想世界的桥梁。诗中提到的“海上峰”,不仅是对理想的向往,也是一种对人生高峰的追求。最后一句“诗家无骤显”,则流露出李洞对自己及当代诗人的反思,他感叹现世的平淡无奇,只有古人的身影在历史中闪烁。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对古人敬仰、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苔砌塔阴浓:描绘了阴沉的天气,苔藓覆盖的台阶,渲染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 朝回尚叫蛩:早晨时分,仍能听到蟋蟀的叫声,暗示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粟征山县欠:指粮食征收不济,表现社会的困境和民生的艰难。
- 官转水曹重:官职调动后,责任加重,表现出对工作的压力。
- 灯照楼中雨:灯光下的雨滴,营造出一种孤独求索的意境。
- 书求海上峰:渴望知识与理想,象征着对未来的追求。
- 诗家无骤显:对现世诗坛的冷静思考,感叹缺乏突出的成就。
- 一一古人踪:对古代文人的追慕与敬仰,强调传统文化的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海上峰”隐喻理想与追求。
- 拟人:将自然元素(如雨、蛩)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人足迹的追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对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砌:象征古老与宁静,反映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蛩声:代表秋天的声音,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灯光:象征智慧与知识的追求,照亮了诗人内心的渴望。
- 海上峰:代表理想与追求的高峰,象征着对未来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天气是怎样的?
- A. 晴天
- B. 阴雨
- C. 风雪
- D. 晴朗
-
诗人对古人的态度是?
- A. 蔑视
- B. 敬仰
- C. 忽视
- D. 怀疑
-
“书求海上峰”中的“海上峰”象征什么?
- A. 真实的山峰
- B. 人生理想
- C. 诗人的家乡
- D. 远方的旅程
答案
- B. 阴雨
- B. 敬仰
- B. 人生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洞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王维的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情感,但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洞则更关心社会现实与个人追求,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李洞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