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墨障子》
时间: 2025-01-01 12:01: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水墨障子
作者:李洞 〔唐代〕
若非神助笔,砚水恐藏龙。
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
壁根堆乱石,床罅插枯松。
岳麓穿因鼠,湘江绽为蛩。
挂衣岚气湿,梦枕浪头舂。
只为少颜色,时人著意慵。
白话文翻译
如果不是神灵的帮助,恐怕砚台里的水也藏着龙。
将一寸墨水研尽,便能画成千仞的高峰。
墙根堆满了乱石,床缝插着枯松。
岳麓山因老鼠的穿行而变得凹凸不平,湘江的水面上则盛开着蝈蝈。
衣服挂着,山岚的湿气弥漫,梦中枕着浪头的重压。
只是因为颜色太少,时人对此却显得懒惰无趣。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助笔:指创作时灵感的突然降临。
- 砚水:砚台中的水,用于研墨。
- 藏龙:比喻潜在的才华与能力。
- 千仞峰:形容高耸的山峰,具有夸张的意味。
- 岳麓:指岳麓山,位于湖南长沙。
- 湘江:流经湖南的一条大江。
- 蛩:指蝈蝈,常见的昆虫,鸣叫声清脆。
- 岚气:山间的雾气或湿气。
- 浪头:水波的顶端,形容波浪的冲击。
典故解析
- 岳麓山和湘江是李洞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反映了他的地理背景和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观水墨障子》写于李洞对山水的感悟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与艺术的思考,结合山水的景象与画作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鉴赏
《观水墨障子》是一首展现诗人与自然之间深厚联系的诗作。诗中,李洞通过对水墨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首句“若非神助笔”展示了诗人对灵感的渴望与依赖,表达了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对艺术的敬畏。紧接着,诗人以“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来形象地表现艺术创作的力量与潜能,暗示只要用心,简单的墨水也能描绘出壮丽的山峰。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利用“壁根堆乱石,床罅插枯松”展现了自然的杂乱与生动,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美感。接下来的“岳麓穿因鼠,湘江绽为蛩”则突出了自然生物的生机与细腻,表现了生活的细节之美。
最后的“挂衣岚气湿,梦枕浪头舂”则通过感官的描写,突显出艺术创作的孤独与沉重,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中难免的疲惫与懈怠。“只为少颜色,时人著意慵”则流露出对当代人对艺术的冷漠,呼唤对美的关注与珍视。
整首诗不仅是对山水的描摹,更是对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李洞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自然、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若非神助笔:表现创作灵感的神秘与不可控。
- 砚水恐藏龙:暗示潜在的才华,创作的可能性。
- 研尽一寸墨:强调创作过程的艰辛,努力与坚持。
- 扫成千仞峰:展现创作成果的壮丽,夸张艺术的力量。
- 壁根堆乱石:描绘自然的无序与美。
- 床罅插枯松:展现生机与干枯的对比,反映自然的真实。
- 岳麓穿因鼠:生动描绘自然生态的细节。
- 湘江绽为蛩:自然生物的活力,象征生活的活力。
- 挂衣岚气湿:感受自然的气息,渲染情境。
- 梦枕浪头舂:表现内心的重量与困扰。
- 只为少颜色:反映对美的渴望与当前的失落感。
- 时人著意慵:对现代人冷漠态度的批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创作比作自然的生成,展现艺术的自然性。
- 夸张:通过“千仞峰”夸大艺术的力量。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同时揭示了人们对美的冷漠,呼唤对艺术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神助笔:象征灵感与创作的神秘力量。
- 砚水:代表创作的工具与媒介。
- 千仞峰:象征追求的高远理想。
- 岳麓、湘江:具象化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岚气、浪头:传达自然的情感与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创作灵感的渴望?
A. 描述自然景色
B. 提到“神助笔”
C. 讲述个人经历 -
“研尽一寸墨”中“墨”象征着什么?
A. 画家的身份
B. 创作的努力与坚持
C. 自然的颜色 -
“时人著意慵”中的“著意”是什么意思?
A. 热衷
B. 漠视
C. 期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 杜甫的《望岳》:对山岳的崇敬与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
诗词对比
- 李洞与王维的山水诗,前者更注重于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洞诗集》
以上内容为对《观水墨障子》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