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遇雪
日下长安近,天涯晏岁逢。
冻云千亩竹,寒雪五陵松。
桥远迷玄灞,山明见紫峰。
行行游猎者,争信客无悰。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下,长安的景色显得格外接近,仿佛在这天涯之处迎来了岁末的宁静。冰冻的云层覆盖着千亩竹林,寒冷的雪花飘落在五陵的松树上。远处的桥梁隐没在朦胧的玄灞水边,山峦明亮地映衬着紫色的峰峦。行走的游猎者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互相争相取信,享受着旅途中的乐趣。
注释
- 日下:指太阳落下,表示时光的流逝。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文化。
- 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
- 晏岁:平静的岁末,指年的结束。
- 冻云:形容寒冷的云,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 五陵:指五陵,即古代帝王的墓地,背景深厚。
- 玄灞:指玄灞河,水面迷雾弥漫,意境悠远。
- 紫峰:指远处的山峰,色彩鲜明。
- 行行游猎者:指那些在雪天游猎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之,号惭庵,明代文学家、诗人。他以词风清丽、风格独特而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杨慎壮年时期,他在长安感受到冬雪的景致,借此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冬雪更是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
诗歌鉴赏
《长安遇雪》以长安的冬雪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眼中的美丽景色。开篇“日下长安近,天涯晏岁逢”,展示了长安在夕阳下的宁静与安详,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接着通过“冻云千亩竹,寒雪五陵松”,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冰雪覆盖下的自然景观,竹与松的搭配更是象征着坚韧与长青,强调了冬雪的寒冷与生命的顽强。
诗的后半部分“桥远迷玄灞,山明见紫峰”,描绘了远处的桥梁和山峦,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空间感,展现了长安的壮丽景色。最后一句“行行游猎者,争信客无悰”则为全诗增添了生活气息,游猎者在雪中活动,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美,又有人生的哲思,展现了作者的文人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下长安近:描绘长安在日落时的临近感,给人以亲切感。
- 天涯晏岁逢:天涯与岁末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冻云千亩竹:冰冷的云层笼罩着广袤的竹林,营造出寒冷的冬日景象。
- 寒雪五陵松:寒雪覆盖五陵的松树,象征着自然的严酷与生命的坚韧。
- 桥远迷玄灞:远方的桥梁在朦胧的水面上显得迷离,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山明见紫峰:清晰的山峦与紫色的峰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自然的壮丽。
- 行行游猎者:游猎者在雪中行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争信客无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交流,展现了生活的生动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冻云”、“寒雪”等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冬天的寒冷。
- 对仗:如“桥远迷玄灞,山明见紫峰”,形成了对称美。
- 意象:通过竹、松、雪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长安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雪:象征着纯洁、宁静与寒冷。
- 竹: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松:象征着长青与生命力。
- 桥: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长安遇雪》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冻云千亩竹”中的“冻云”指的是什么?
- A. 冰冷的水
- B. 冰冷的云层
- C. 冷风
- D. 冰雪
-
诗的最后一句“行行游猎者,争信客无悰”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 B.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 C. 对历史的感慨
- D. 对冬天的厌恶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关注自然与人生的哲思,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对明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整理与分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对古诗词的深入解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