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华山玉京观中有陈子昂书台 其二》

时间: 2025-01-16 22:30:08

古调今寥落,令人忆拾遗。

不图垂拱世,复睹建安诗。

瑟在犹清庙,碑残尚色丝。

紫玚留咏后,千载有钟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调今寥落,令人忆拾遗。
不图垂拱世,复睹建安诗。
瑟在犹清庙,碑残尚色丝。
紫玚留咏后,千载有钟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诗词的怀念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古代的旋律如今已经稀疏,让人感到失落,令人想起那些被遗忘的诗篇。我并不希望在世上有名声,只是想重温那建安时期的诗歌。那清幽的庙宇中依然有瑟的余音,残存的碑文上仍有色彩的丝线。千年之后,留下来的紫玚依然在吟唱,仿佛在等待着有缘人。

注释:

  • 古调:古代的旋律或诗歌风格。
  • 寥落:稀少,稀疏。
  • 垂拱:指统治或影响,常用来形容帝王之治。
  • 建安诗:指建安时期(公元196年至220年)诗人的作品,代表作有曹操、曹丕、曹彰等的诗歌。
  • :一种古老的弦乐器,常用来伴奏或独奏。
  • 清庙:指清幽的庙宇。
  • 碑残:指古碑的残存部分。
  • 紫玚:古代的一种乐器,象征音乐与诗歌。
  • 钟期:指钟期乐器,象征着音韵和诗歌的悠久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字廷栋,号升庵,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擅长诗文,尤其以诗词见长。他的诗风古朴典雅,常以抒怀为主,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古人的追慕。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杨慎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时期,诗中表达了对古诗词的怀念,以及对历史遗迹的珍视,反映出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古代文人情怀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调、古诗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切关怀与敬仰。起首两句“古调今寥落,令人忆拾遗”,以“古调”引出对古代诗歌的思念,表现出对当今诗歌的失落感。接着“不图垂拱世,复睹建安诗”则揭示了作者并不追求名利,而是渴望重温那段辉煌的文学历史,通过对建安诗的回顾,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风采的向往。

后面两句“瑟在犹清庙,碑残尚色丝”描绘了清静的庙宇和残存的碑文,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仿佛在告诉读者,尽管历史已远,但那些文化的遗存仍在静静诉说着过往。最后一句“紫玚留咏后,千载有钟期”,则以时间的延续性,暗示古代文化的永恒价值,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织,展现出一种对古代文化的缅怀与向往,情感真挚、意蕴深厚,令人在欣赏之余也引发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调今寥落:古老的旋律如今已经稀少,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怀念。
  2. 令人忆拾遗:让人想起那些被遗忘的诗篇,表达了对古诗的珍视。
  3. 不图垂拱世:不想在世上追求名声,显示出诗人的淡泊名利的态度。
  4. 复睹建安诗:想重温建安时期的诗歌,体现了对那个时代文学成就的向往。
  5. 瑟在犹清庙:瑟声依然在清幽的庙宇中回荡,暗示古乐的传承。
  6. 碑残尚色丝:碑文虽已破损,依然有些许色彩,象征着历史的痕迹。
  7. 紫玚留咏后:紫玚乐器的音韵在后世留存,传达了对古乐的追忆。
  8. 千载有钟期:千年之后仍有音乐的期望,反映了对文化传承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瑟在犹清庙,碑残尚色丝”,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瑟、碑、紫玚等意象象征着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流逝。
  • 反复:对古调、古诗的反复提及,强化了怀旧情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文化的怀念与追思,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文化传承的渴望,展现出诗人对古代文人情怀的向往和对当下文化现状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古调:象征着古代诗词的美好与珍贵。
  • :代表古代音乐,传达出文化的悠久与深厚。
  • :象征历史的遗迹,承载着往昔的记忆。
  • 紫玚:乐器的象征,表现对古代艺术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调”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旋律
    B. 新曲
    C. 民谣
    D. 现代歌曲

  2. “不图垂拱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追求名利
    B. 看重历史
    C. 淡泊名利
    D. 对社会不满

  3. 诗中提到的“建安诗”是指哪个时期的诗歌? A. 汉代
    B. 唐代
    C. 明代
    D. 宋代

答案:1.A 2.C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杨慎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古代文化的怀念,而李白则以自然景观与个体情感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壮丽的气势与浪漫的情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传》
  • 《古代诗歌的美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