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盘次许都谏韵》

时间: 2025-01-19 16:46:23

狂风疏雨暗消魂,车马纷阗客路喧。

流水亭台环翠竹,出林鸡犬间孤村。

旅怀对此偏增感,乡信凭谁可寄言。

注目长安遥万里,一鞭行色又黄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狂风疏雨暗消魂,
车马纷阗客路喧。
流水亭台环翠竹,
出林鸡犬间孤村。
旅怀对此偏增感,
乡信凭谁可寄言。
注目长安遥万里,
一鞭行色又黄昏。

白话文翻译:

狂风和稀疏的细雨使人心神消散,
车马喧闹,旅客行走在繁忙的道路上。
流水和亭台环绕着翠竹,
从树林里走出的是鸡鸣犬吠的孤村。
面对这些景象,旅途的思乡之情愈加深重,
寄托乡信又能寄给谁呢?
我注视着遥远的长安,路途万里,
一鞭挥下,颜色渐渐变得昏暗。

注释:

  • 狂风:强烈的风,常引起动荡与不安。
  • 疏雨:稀疏的细雨,给人一种阴郁的感觉。
  • 纷阗:繁杂而拥挤的样子,形容车马很多。
  • 流水亭台:流水与亭台相映成趣,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观。
  • 翠竹:形容竹子青翠,生机勃勃。
  • 孤村:偏僻的村庄,象征着乡土的宁静与单调。
  • 旅怀: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 乡信:乡里人的信件,有寄托情思的功能。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思念的归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良贵,明代诗人,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其创作风格多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表达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旅途中,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外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一时期,诗人常常游历各地,身在异乡的他,不禁感慨万千。

诗歌鉴赏:

《车盘次许都谏韵》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与旅途情感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开头两句以“狂风”和“疏雨”引入,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气氛,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不易。接下来的“车马纷阗”描绘了繁忙的客路,体现了都市的喧嚣与人群的匆忙,形成了与后文孤村情景的鲜明对比。

“流水亭台环翠竹”,在写景的同时带出了一种清幽的意境,反衬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而“出林鸡犬间孤村”则更明确地表现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立与思乡之情,仿佛在对比繁华与宁静之间的落差。最后几句,诗人将目光投向遥远的长安,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迷茫,尤其“一鞭行色又黄昏”一句,既可以理解为旅途的艰辛,也可以看作对人生短暂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示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和故乡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狂风疏雨暗消魂:狂风和细雨交织,令人心神不宁。
  2. 车马纷阗客路喧:车马繁多,旅途喧闹,表现出外面的繁忙。
  3. 流水亭台环翠竹:景色优美,流水与亭台环绕着青翠的竹子。
  4. 出林鸡犬间孤村:从树林里走出的孤村,有鸡犬之声,显得宁静。
  5. 旅怀对此偏增感:面对美景,旅途中的思乡之情愈加深重。
  6. 乡信凭谁可寄言:思乡情愫无处寄托,表达孤独感。
  7. 注目长安遥万里:凝视远方的长安,路途遥远,令人感慨。
  8. 一鞭行色又黄昏:一鞭挥下,回头看,天色渐暗,象征着时间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狂风疏雨”比喻心情的动荡。
  • 对仗:如“流水亭台”与“出林鸡犬”形成对比。
  • 拟人:如“暗消魂”将风雨赋予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旅途”、“思乡”两大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体现了人生旅途中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狂风、疏雨:象征不安与动荡的心情。
  • 车马、客路:代表繁华与喧嚣的生活。
  • 流水、亭台、翠竹:象征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 鸡犬、孤村:体现乡土的安宁与诗人的孤独感。
  • 长安:代表了理想与归属,象征着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狂风疏雨”中的“疏雨”指的是: A. 大雨
    B. 细雨
    C. 暴雨
    D. 阴雨

  2. 诗中“乡信凭谁可寄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憧憬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人生的无奈

  3. “一鞭行色又黄昏”中的“昏”指的是: A. 天亮
    B. 天黑
    C. 天阴
    D. 天晴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通过月光的意象来传达情感,情感更为直白与浓烈。
  • 《月夜忆舍弟》:关注家庭与亲情,表达对亲人的想念,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