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毋庙
母乘乾变化,儿主震神通。
江海藩篱外,风雷掌握中。
水居依罔极,血食至无终。
为在扶桑国,曾收平日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龙的威能与神秘,母龙驾驭着天地的变化,儿龙掌控着雷电的神力。江海之外的世界,风和雷的力量尽在它们的掌握之中。水居的生物无穷无尽,血食也是无止境的。为了在扶桑国的存在,它们曾经积累了平日的功德。
注释:
字词注释:
- 母乘乾变化:母龙驾驭着天地的变化;“乾”指天,不仅是天象的变化,也指宇宙的基本法则。
- 儿主震神通:小龙掌握着雷电的神通;“震”指雷声,代表了其威力。
- 江海藩篱外:江海之外的世界;“藩篱”指围墙,象征着外部的隔离。
- 风雷掌握中:风和雷被它们所掌控。
- 水居依罔极:水中的生物无穷无尽;“罔极”指无边无际。
- 血食至无终:以血食为生,永无止境。
- 扶桑国:传说中的东海之国,象征着神秘与力量。
典故解析:
- 扶桑:传说中东海的神山,代表着神秘的东方文化。诗中提到扶桑,暗示了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力量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丰,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常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龙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神秘事物的思考。
诗歌鉴赏:
《龙毋庙》以龙为主题,寓意深远。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与神秘,代表了自然的力量和人们的信仰。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龙的形象与自然元素紧密结合,展现了龙对天地变化的掌控能力。开篇“母乘乾变化,儿主震神通”,生动地描绘了母龙及其幼龙的神秘形象,暗示了它们与宇宙万物之间的深刻联系。
接下来的“江海藩篱外,风雷掌握中”,则展现了龙的力量超越了自然界的限制,无论是江河还是海洋,都在它的掌控之中,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无畏与自信。而“水居依罔极,血食至无终”则反映了生态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后一句“为在扶桑国,曾收平日功”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暗示了龙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它们在扶桑国的积累与修炼。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示了自然的伟力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既有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母乘乾变化:母龙驾驭天空的变化,象征着自然力的源泉。
- 儿主震神通:儿龙掌控雷电的神力,显示出龙的威严与力量。
- 江海藩篱外:江河海洋之外的世界,表明龙的力量超越了常规的界限。
- 风雷掌握中:龙对风雷的掌控,暗示着其无上的威力。
- 水居依罔极:水中的生物似乎无穷无尽,体现了生态的丰富与复杂。
- 血食至无终:以血肉为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法则。
- 为在扶桑国,曾收平日功:在遥远的扶桑国,龙积累了力量与功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龙与自然现象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龙作为力量的象征,体现了文化中的神秘与尊崇。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龙的形象,探讨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体现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象征力量与权威,代表了自然的神秘与不可侵犯。
- 风雷:自然界的力量,象征着变化与不可控的因素。
- 江海:广阔与深邃,象征着生命的无尽与复杂。
- 扶桑国:神秘的东方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母乘乾变化”中的“乾”指什么? A. 地
B. 天
C. 水
D. 火 -
“江海藩篱外”中的“藩篱”意为? A. 城墙
B. 边界
C. 树木
D. 河流 -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什么生物? A. 凤凰
B. 龟
C. 龙
D. 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龙吟》 - 杜甫
诗词对比:
- 曾丰的《龙毋庙》与李白的《庐山谣》都以自然为题材,但前者侧重于神秘力量的表现,后者则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首诗在意象与主题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视角与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经》与《楚辞》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