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兴国判张羽王》

时间: 2025-01-06 05:53:33

转怜张别驾,十载二毛侵。

黄口依人惯,青衫恋旧深。

娵隅朝暮馔,谢豹短长吟。

泣玉它年价,衔珠此日心。

渐因穷刺骨,翻作怨知音。

行止吾天帙,文章尔陆沉。

数椽分孺子,一衲老丛林。

如此蹄涔辙,双鱼亦浪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兴国判张羽王》 作者:王世贞

转怜张别驾,十载二毛侵。
黄口依人惯,青衫恋旧深。
娵隅朝暮馔,谢豹短长吟。
泣玉它年价,衔珠此日心。
渐因穷刺骨,翻作怨知音。
行止吾天帙,文章尔陆沉。
数椽分孺子,一衲老丛林。
如此蹄涔辙,双鱼亦浪寻。

白话文翻译

我转而怜惜张别驾,十年来青丝渐白。
幼子依赖他人,青衫依旧恋旧情。
娵隅的美味每日供应,谢豹的短歌长吟。
泪流满面价位不再,今日所念心中有珠。
渐渐因贫困刺骨,却反而成为怨恨的知音。
行走停留在我的天书,文章却在世间沉沦。
数间屋子分给孩子们,一件袈裟留给老僧。
如此的痕迹与车辙,双鱼也在浪中寻觅。

注释

  • 张别驾:指张羽王,王世贞的朋友。
  • 二毛:形容年纪渐长,白发渐生。
  • 黄口:指幼子,年幼的孩子。
  • 娵隅:指美食,通常用于形容丰盛的饮食。
  • 谢豹:可能指谢道韫,古代才女,以诗词著称。
  • 泣玉:意指泪水如同泪珠,表达伤感。
  • 知音:指理解自己的人。
  • 天帙:天书,象征理想或追求的高远。
  • 丛林:指老僧隐居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诗人、文学家,官至工部郎中。他的诗歌以清丽见称,作品多涉及情感、友情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世贞与张羽王的友谊深厚时期,表达了对朋友人生境遇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人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王世贞对张羽王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十载二毛侵”,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青春的逝去。张羽王的生活状况似乎并不如意,诗人通过“黄口依人惯”和“青衫恋旧深”表现出对朋友的关切,暗示着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

“娵隅朝暮馔”与“谢豹短长吟”两句,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生活琐事与文化交流的亲密感,同时也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更是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渐因穷刺骨,翻作怨知音”,表达了因生活困窘而产生的怨恨与理解,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友人的深情眷恋,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最终升华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转怜张别驾,十载二毛侵:对张羽王的怜惜,反映了时间的无情。
  2. 黄口依人惯,青衫恋旧深:表达了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旧情的依恋。
  3. 娵隅朝暮馔,谢豹短长吟:描绘了与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与文化交流。
  4. 泣玉它年价,衔珠此日心:对未来的忧虑与对当下的珍惜。
  5. 渐因穷刺骨,翻作怨知音:人生困境导致的怨恨与理解。
  6. 行止吾天帙,文章尔陆沉: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7. 数椽分孺子,一衲老丛林:对家庭的关心与对老僧的寄托。
  8. 如此蹄涔辙,双鱼亦浪寻:对人生轨迹的反思与寻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泣玉”形容泪水,生动形象。
  • 对仗:如“朝暮馔”与“短长吟”,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赋予情感以生命,如“怨知音”。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友人命运的关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张别驾:友人,代表友情与关怀。
  • 黄口:幼子,象征家庭责任与依赖。
  • 娵隅:美食,象征生活的富足与满足。
  • 泣玉:泪水,象征伤感与忧愁。
  • 知音:理解,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世贞的《答兴国判张羽王》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友人的关心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 以上全部

  2. 诗中“二毛”指的是什么? A. 白发
    B. 幼子
    C. 友情
    D. 诗歌

  3. “黄口依人惯”描绘的是什么情感? A. 对家庭的依赖
    B. 对朋友的依赖
    C. 对生活的抱怨
    D. 对理想的追逐

答案

  1. D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王世贞的《答兴国判张羽王》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更侧重于豪情与饮酒的洒脱;而杜甫的《春望》则通过国破家亡的背景,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悲伤,风格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世贞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世贞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