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瓶梅)》

时间: 2025-01-04 13:38:22

小阁横窗,倩谁画得梅梢远。

那回半面。

曾向屏间见。

风雪空山,怀抱无荀倩。

春堪恋。

自羞片片。

更逐东风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瓶梅)
小阁横窗,倩谁画得梅梢远。那回半面。曾向屏间见。
风雪空山,怀抱无荀倩。春堪恋。自羞片片。更逐东风转。

白话文翻译:

小阁楼的窗子横着开着,谁能把远处的梅花枝头画下来呢?那次相见,仿佛只见了一半,曾经在屏风前见过。
在风雪飘舞的空山中,怀抱着无尽的思念,春天让人忍不住想恋爱。自己羞怯得像片片花瓣,更随着东风而飘动。

注释:

字词注释:

  • 小阁:小的阁楼。
  • :美好、动人之意,这里指请问。
  • 画得梅梢远:画出远处梅花的枝头。
  • 半面:一半的脸,形容相见时的模糊。
  • 怀抱:心中怀有。
  • :此处指代思念的情感。
  • 羞片片:形容自我羞怯与花瓣的形态。
  • 东风转:春风向东吹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常与情感、思念相关。
  • 屏风:古代用于隔断空间,常用于隐秘的情感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但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春寒之际,正值梅花盛开,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对春天的期待。

诗歌鉴赏:

《点绛唇(瓶梅)》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小阁楼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且富有诗意的氛围。开篇便以“横窗”引领读者进入一个静谧的空间,接着通过“倩谁画得梅梢远”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向往与思念,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接下来的“那回半面”更是勾起了诗人与某人的美好回忆,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但又带着淡淡的遗憾。

在“风雪空山”之中,诗人再一次将思念化为怀抱,春天的到来似乎在召唤着恋爱的情感。最后一句“更逐东风转”则以动人之笔将情感推向高潮,春风象征着新的开始,诗人在此时的羞怯与期待交织,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变化。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精妙,梅花的清丽、风雪的苍凉、春天的温暖,层层递进,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人情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阁横窗:描绘出一个宁静的环境,给人孤独又美好的感觉。
  • 倩谁画得梅梢远:表达了对梅花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那回半面:回忆起曾经的相见,透出淡淡的惆怅。
  • 风雪空山:环境的描绘,增强了孤独感。
  • 怀抱无荀倩:情感的深邃与复杂,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
  • 春堪恋:春天是恋爱季节,象征着希望。
  • 自羞片片:表现出内心的羞涩与脆弱。
  • 更逐东风转:最后的转折,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梅花、春风相联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使诗歌更有生动性。
  • 对仗:词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表达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东风:春天的象征,预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辰翁
    C. 苏轼
    D. 杜甫

  2. 诗中“倩谁画得梅梢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思念
    B. 失落
    C. 喜悦
    D. 羞怯

  3. “春堪恋”中的“春”象征着什么?
    A. 冬天
    B. 爱情
    C. 过去
    D. 哀伤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特别是林黛玉的诗句,情感细腻而富有哲理。
  • 李清照的词作,如《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情感的追忆与思考。

诗词对比:

  • 刘辰翁的《点绛唇》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对比,前者多了几分春天的期待,而后者则是对失落情感的叹息。两者都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但侧重点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