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 孙逖 〔唐代〕 系马清溪树,禅门春气浓。 香台花下出,讲坐竹间逢。 觉路山童引,经行谷鸟从。 更言穷寂灭,回策上南峰。
白话文翻译: 将马系在清溪边的树上,禅寺中春天的气息浓郁。 从香台下的花丛中走出,在竹林间的讲经座上相遇。 觉悟之路由山童引导,经行时谷中的鸟儿相伴。 更进一步谈论深奥的寂灭之道,然后策马返回南峰。
注释:
- 系马:将马拴住。
- 清溪:清澈的溪流。
- 禅门:指禅寺。
- 香台:供奉香火的台子。
- 讲坐:讲经的座位。
- 觉路:觉悟的道路。
- 经行:行走诵经。
- 穷寂灭:深入探讨佛教的寂灭之道。
- 回策:策马返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逖,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禅宗哲学的理解。此诗可能是在与崔司马一同游览云门寺时所作,表达了对禅宗修行和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春日与崔司马同游云门寺时所作,通过对禅寺环境的描绘和对禅宗哲学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云门寺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寺的宁静与美丽。诗中“系马清溪树,禅门春气浓”一句,既描绘了禅寺的自然环境,又暗示了禅修的氛围。后文通过“香台花下出,讲坐竹间逢”等句,进一步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禅修者在自然中的相遇与交流。最后两句“更言穷寂灭,回策上南峰”,则深化了诗歌的哲学意味,体现了对禅宗深奥教义的探讨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系马清溪树”:描绘了诗人将马系在清溪边的树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环境。
- “禅门春气浓”:表达了禅寺中春天的气息浓郁,暗示了禅修的氛围。
- “香台花下出”:描绘了从香台下的花丛中走出,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 “讲坐竹间逢”:在竹林间的讲经座上相遇,展现了禅修者在自然中的交流。
- “觉路山童引”:觉悟之路由山童引导,象征着禅修的引导。
- “经行谷鸟从”:经行时谷中的鸟儿相伴,增添了自然的和谐感。
- “更言穷寂灭”:深入探讨佛教的寂灭之道,体现了诗歌的哲学深度。
- “回策上南峰”:策马返回南峰,结束了这次禅修之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觉路山童引”中的“山童”比喻禅修的引导者。
- 拟人:如“经行谷鸟从”中的“谷鸟从”赋予鸟儿陪伴的情感。
- 对仗:如“香台花下出,讲坐竹间逢”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禅寺春日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修生活的宁静与美丽,同时深入探讨了禅宗的寂灭之道,体现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意象分析:
- 清溪树:象征宁静的自然环境。
- 香台花: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 竹间讲坐:展现了禅修者在自然中的交流。
- 谷鸟从:增添了自然的和谐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系马清溪树”描绘了什么场景? A. 诗人策马疾驰 B. 诗人将马系在清溪边的树上 C. 诗人在清溪中游泳 答案:B
-
“觉路山童引”中的“山童”比喻什么? A. 真实的山中儿童 B. 禅修的引导者 C. 自然的守护者 答案:B
-
诗的最后一句“回策上南峰”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继续前行 B. 诗人结束禅修之旅 C. 诗人迷失方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禅寺的宁静与自然美景。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了自然与修行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孙逖的《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都描绘了禅寺的宁静与自然美景,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孙逖的诗则更深入探讨了禅宗的哲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孙逖的全部诗作。
- 《中国禅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禅诗的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