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炼师还峨嵋山》

时间: 2025-01-17 09:42:05

太一天坛天柱西,垂萝为幌石为梯。

前登灵境青霄绝,

下视人间白日低。

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霓。

春山一入寻无路,鸟响烟深水满溪。

意思解释

送张炼师还峨嵋山

原文展示:

太一天坛天柱西,垂萝为幌石为梯。
前登灵境青霄绝,下视人间白日低。
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霓。
春山一入寻无路,鸟响烟深水满溪。

白话文翻译:

在太一天坛的西边,悬垂的藤萝像帷幕,石头像梯子。
向前登上灵境,那青天似乎触手可及,俯视人间,太阳已低落。
松林中万声松涛与乐器相和,彩霞与虹光交织在一起。
春天的山一旦走进去,就再也没有路,鸟鸣声在烟雾深处响起,溪水也满满流淌。

注释:

  • 太一天坛:指的是天坛,祭天的场所,象征着天地的结合。
  • 垂萝为幌:垂下的藤萝像是帐幔一样,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 灵境:指的是神圣、清净的境地。
  • 松籁:松树的风声,像乐器发出的声音。
  • 丹光五色:指的是彩霞,寓意美丽的景色。
  • 春山一入寻无路:春天的山一旦深入,就再也找不到路。

典故解析:

“峨嵋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上与道教、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张炼师,通常指的是道士,象征着追求精神境界与自然和谐的人物。诗中提到的灵境、青霄等词汇,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云,号云溪,擅长描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作者送别张炼师归隐峨嵋山时,表达了对张炼师的敬仰与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峨嵋山的自然美为背景,描绘了高远的境界与深邃的情感。开头的“太一天坛天柱西”即引入了神秘的宗教气息,随后通过“垂萝为幌石为梯”的描写,展现出山中的幽静与深邃。诗中的“松籁万声和管磬”描绘了自然的和谐与乐声的交融,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春山一入寻无路”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入探索与追求,表现出一种对无穷智慧与宁静的渴望。而最后一句“鸟响烟深水满溪”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张炼师归隐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太一天坛天柱西”:描述了地理位置,暗示了天地的广阔。
    2. “垂萝为幌石为梯”:细腻描绘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3. “前登灵境青霄绝”:体现了追求精神世界的渴望。
    4. “下视人间白日低”:对比高处的宁静与人间的繁忙。
    5. “松籁万声和管磬”:自然的声音与乐器的和谐,表达自然的美好。
    6. “丹光五色杂虹霓”:色彩丰富,象征着美的多样性。
    7. “春山一入寻无路”:隐喻对理想境界的探索。
    8. “鸟响烟深水满溪”:生动描绘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藤萝比作幌子,形象生动。
    2. 对仗:如“丹光五色杂虹霓”,音韵和谐。
    3. 拟人:鸟鸣声似乎在诉说,增强情感的传递。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归隐生活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太一天坛:象征着天地的结合与精神的追求。
  • 松籁:自然的声音,象征着和谐美好的生活。
  • 春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追求理想的旅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太一天坛天柱西”中提到的地理位置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天坛
    • B. 峨嵋山
    • C. 太白山
  2. 诗中“丹光五色杂虹霓”描绘了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人间繁忙
    • C. 高远境界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 《登高》 - 杜甫
  • 诗词对比

    • 司空曙的此诗与王维的《送别》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友人的不舍,但王维更多渗透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司空曙则强调了对归隐生活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空曙传》

以上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送张炼师还峨嵋山》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美丽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