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晦庵二首 其二 赵蕃 〔宋代〕 张胆言何壮,擎天志未摧。真成一夔足,何有万牛回。感兴能无句,忧时谩举杯。江湖嗟屦役,巾屡阻追陪。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大胆发言何其壮烈,支撑天地的志向未被摧毁。真正成为一位足智多谋的人,又怎会有万牛回转的困惑。感慨兴致能无诗句,忧虑时代只能举杯消愁。江湖中感叹奔波劳碌,头巾屡次阻碍了追随陪伴。
注释: 字词注释:
- 张胆: 大胆,无所畏惧。
- 擎天: 支撑天地,比喻志向远大。
- 一夔足: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一夔足比喻足智多谋。
- 万牛回: 比喻困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 感兴: 感慨兴致。
- 谩举杯: 随意举杯,指饮酒消愁。
- 屦役: 奔波劳碌。
- 巾屡阻: 头巾屡次阻碍,指因某种原因无法追随。
典故解析:
- 一夔足: 出自《尚书·舜典》,舜任命夔为乐官,夔一人足矣,比喻一人足智多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子固,号晦庵,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并称“朱赵”。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寄给晦庵的第二首,表达了对晦庵的敬仰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在江湖奔波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大胆的言辞和远大的志向,展现了作者对晦庵的敬仰之情。诗中“张胆言何壮,擎天志未摧”一句,既表达了对晦庵的赞美,也体现了作者自己的豪情壮志。后文通过“真成一夔足,何有万牛回”进一步强调了晦庵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忧虑。结尾的“江湖嗟屦役,巾屡阻追陪”则抒发了作者在江湖奔波的无奈和对追随晦庵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张胆言何壮,擎天志未摧”:大胆的言辞何其壮烈,支撑天地的志向未被摧毁。
- “真成一夔足,何有万牛回”:真正成为一位足智多谋的人,又怎会有万牛回转的困惑。
- “感兴能无句,忧时谩举杯”:感慨兴致能无诗句,忧虑时代只能举杯消愁。
- “江湖嗟屦役,巾屡阻追陪”:江湖中感叹奔波劳碌,头巾屡次阻碍了追随陪伴。
修辞手法:
- 比喻:“擎天志未摧”比喻志向远大;“一夔足”比喻足智多谋;“万牛回”比喻困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 对仗:“张胆言何壮,擎天志未摧”;“真成一夔足,何有万牛回”。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晦庵的敬仰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江湖奔波的无奈和对追随晦庵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张胆:大胆,无所畏惧。
- 擎天:支撑天地,比喻志向远大。
- 一夔足:足智多谋。
- 万牛回:困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 江湖:奔波劳碌。
- 巾屡阻:因某种原因无法追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擎天志未摧”中的“擎天”比喻什么? A. 志向远大 B. 力量强大 C. 智慧超群 答案:A
-
“一夔足”出自哪个典故? A. 《尚书·舜典》 B. 《左传》 C. 《史记》 答案:A
-
诗中“江湖嗟屦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晦庵的敬仰 B. 对时局的忧虑 C. 在江湖奔波的无奈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学问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寄晦庵二首 其一》:与这首诗相比,其一更多表达了对晦庵的敬仰和对学问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朱熹诗集》:收录了朱熹的诗作,有助于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