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壑疑无地,高崖恐接天。端殊益州驭,敢尽祖生鞭。
白话文翻译:
下到深谷之中,仿佛没有地面,高耸的崖壁似乎要触及天空。这与驾驭益州的情景大不相同,我怎敢尽展祖逖的鞭策之志。
注释:
- 下壑:指深入山谷。
- 疑无地:形容山谷深邃,仿佛没有地面。
- 高崖:高耸的崖壁。
- 恐接天:形容崖壁极高,似乎要触及天空。
- 端殊:完全不同。
- 益州驭:指驾驭益州的情景,益州在今四川一带。
- 敢尽祖生鞭:敢尽,怎敢尽展;祖生鞭,指祖逖的鞭策之志,祖逖是东晋名将,以奋发有为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韩淲并称“二泉”。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旅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前人志向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深谷与高崖的景象,展现了旅途中的壮丽与险峻。诗中的“下壑疑无地,高崖恐接天”描绘了深谷的幽深和高崖的雄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后两句“端殊益州驭,敢尽祖生鞭”则通过典故,表达了对前人志向的敬仰和对自身责任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赵蕃诗歌的清新风格和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下壑疑无地”:通过“疑无地”的夸张手法,形容山谷的深邃,给人以无底之感。
- “高崖恐接天”:用“恐接天”的夸张手法,形容崖壁的高耸,给人以触天之感。
- “端殊益州驭”:通过对比,表达旅途与驾驭益州的情景大不相同。
- “敢尽祖生鞭”: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对前人志向的敬仰和对自身责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夸张:通过“疑无地”和“恐接天”的夸张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视觉效果。
- 对比:通过“端殊”一词,对比旅途与驾驭益州的情景,增强了诗句的表达力。
- 典故:借用祖逖的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对前人志向的敬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下壑:深邃的山谷,象征旅途的艰辛。
- 高崖:高耸的崖壁,象征旅途的险峻。
- 益州驭:驾驭益州的情景,象征前人的志向。
- 祖生鞭:祖逖的鞭策之志,象征对前人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下壑疑无地”形容的是什么? A. 山谷的深邃 B. 天空的高远 C. 旅途的艰辛 D. 前人的志向
-
“高崖恐接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端殊益州驭”中的“端殊”是什么意思? A. 完全相同 B. 完全不同 C. 部分相同 D. 部分不同
-
“敢尽祖生鞭”借用了谁的典故? A. 祖逖 B. 韩淲 C. 章泉 D. 赵蕃
答案:
- A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韩淲的《途中杂题》系列,与赵蕃的诗风相近,同样描写旅途中的景物与情感。
诗词对比:
- 赵蕃的《途中杂题六首》与韩淲的《途中杂题》系列,都以旅途为背景,但赵蕃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而韩淲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包括赵蕃的创作背景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