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二首》
时间: 2025-01-07 23:4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夜二首 张耒 〔宋代〕
受暑若作釜,付之无如何。 岂阴阳知争,变起一刹那。 西风卷屋茅,澍雨如江河。 振衣欲露坐,濯此寒滂沱。 烹鱼晓沽酒,醉卧仰屋歌。 岁月不待人,吾年已蹉跎。
白话文翻译:
忍受着酷暑如同置身热锅之中,对此我无可奈何。 难道是阴阳之间的争斗,突然间就发生了变化。 西风卷起了屋顶的茅草,大雨如同江河般倾泻。 我抖动衣裳想要露天而坐,洗涤这寒冷的滂沱大雨。 清晨烹煮鱼儿买来酒,醉酒后躺下对着屋顶唱歌。 岁月不等人,我的年华已经虚度。
注释:
- 受暑:忍受酷暑。
- 釜:古代的一种锅。
-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作用的力量。
- 刹那:极短的时间。
- 澍雨:及时的大雨。
- 振衣:抖动衣裳。
- 露坐:露天而坐。
- 濯:洗涤。
- 滂沱:形容雨大。
- 蹉跎:虚度光阴。
诗词背景:
张耒是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这首诗描绘了夏夜的景象,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暑热、风雨的描写,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叙述,传达了对岁月不待人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夜为背景,通过对比暑热与风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剧烈变化。诗中“受暑若作釜”形象地表达了酷暑的难耐,而“西风卷屋茅,澍雨如江河”则生动地描绘了风雨的突然来临。诗人通过“振衣欲露坐,濯此寒滂沱”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应对态度,而“烹鱼晓沽酒,醉卧仰屋歌”则展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最后两句“岁月不待人,吾年已蹉跎”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普遍认识。
诗词解析:
- 首句“受暑若作釜”运用比喻,将酷暑比作热锅,形象生动。
- “岂阴阳知争,变起一刹那”暗示自然界的变化无常,阴阳之间的争斗导致天气突变。
- “西风卷屋茅,澍雨如江河”通过对风雨的描写,增强了自然界的动态感。
- “振衣欲露坐,濯此寒滂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应对和接受。
- “烹鱼晓沽酒,醉卧仰屋歌”展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岁月不待人,吾年已蹉跎”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受暑若作釜”。
- 拟人:如“岂阴阳知争”。
- 对仗:如“西风卷屋茅,澍雨如江河”。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变化与人生感慨。通过对夏夜暑热和风雨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对自己年华虚度的无奈和感慨。
意象分析:
- 暑热:比喻为热锅,形象地表达了酷暑的难耐。
- 风雨:通过“西风卷屋茅,澍雨如江河”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
- 岁月:通过“岁月不待人,吾年已蹉跎”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受暑若作釜”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岂阴阳知争,变起一刹那”暗示了什么? A. 自然界的变化无常 B. 阴阳之间的和谐 C. 时间的静止 D. 天气的稳定
-
诗中“岁月不待人,吾年已蹉跎”表达了什么主题? A. 自然变化 B. 人生感慨 C. 生活哲学 D. 社会环境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张耒《夏夜二首》与苏轼《赤壁赋》: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等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