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
作者:李嘉祐 〔唐代〕
法许庐山远,
诗传休上人。
独归双树宿,
静与百花亲。
对物虽留兴,
观空已悟身。
能令折腰客,
遥赏竹房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道而行的朋友的依依惜别,诗人用悠远的景象和宁静的心境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友人同行至庐山,告别时留下的深情厚谊。诗中描绘了独自回归的情景,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领悟。
注释
- 法许:意为“法律的许可”,这里指代景色的遥远。
- 上人:指高人、隐士,特指灵一上人。
- 双树:象征着孤独和依靠。
- 百花亲:与百花为伴,体现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对物:与自然景物相对。
- 折腰客:指屈身于世俗的人,可能暗指那些追逐名利的人。
- 竹房春:象征着清幽的环境和春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嘉祐是唐代的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其诗歌作品而闻名。他的诗风多以清新脱俗、意蕴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作者与友人同行赴官途中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嘉祐的《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是一首充满哲思的离别诗,诗中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开头两句“法许庐山远,诗传休上人”,通过庐山的远和诗意的传递,暗示了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惋惜。接下来的“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画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仿佛在说,尽管人世间纷扰,但在自然中找到了归属。
“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更是诗的转折,强调了对物质的留恋与对自我内心的觉悟,暗示了人生的哲理。最后两句“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则是对世俗追逐的反思,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在竹房春色中,似乎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真谛。整首诗不仅是一首离别之作,更是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的深邃思想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法许庐山远:庐山的美景因其遥远而显得更加珍贵。
- 诗传休上人:诗歌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隐士,表达了对高人深意的追求。
- 独归双树宿:诗人在孤独中归向大树,象征着自然的陪伴。
- 静与百花亲:清静的环境与百花相伴,体现了诗人的闲适心境。
- 对物虽留兴:即便对自然也有留恋,反映了内心的情感。
- 观空已悟身:通过观察空灵的自然,达到对自身的领悟。
- 能令折腰客:通过自然的美,提醒世俗人重新审视自己。
- 遥赏竹房春:在远处欣赏竹屋的春色,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竹房春”用竹房春色象征清幽的生活。
- 拟人:如“百花亲”,赋予花儿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法许庐山远,诗传休上人”,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思了世俗生活的意义,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高远和理想。
- 双树:象征孤独和依靠。
- 百花:象征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丰富。
- 竹房:象征隐士的生活,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法许庐山远”中“法许”是什么意思?
A. 法律的许可
B. 远方的风景
C. 诗歌的传承
D. 生活的哲学 -
诗中提到的“折腰客”指的是?
A. 追求名利的人
B. 隐居的高人
C. 诗人自己
D. 自然的美 -
诗的主题主要是表达什么?
A. 离别之情
B. 对名利的追逐
C.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D.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离别情感,但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而李嘉祐的这首诗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都在离别的背景下,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但侧重点不同,反映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嘉祐诗集》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的诗意,还能对诗歌的背景、意象及其艺术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